低段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实践探究

2018-07-05 17:44王倩茹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融合实践小学低段语文素质教育

摘 要:小学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突出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特色。低年级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起点,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渗透着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重要途径。结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特点和德育特点,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融合,突出语文教学的德育、智育、美育价值,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德育;素质教育;融合实践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从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有不少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正确认知态度的基础,是完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语文与德育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强大助力。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及目标

(一)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必要途径。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开展德育活动。教育实践证明,单纯的理论灌输和机械性的准则要求并不能提高德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这就更需要在德育中突出学科融合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力。

(二)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立德树人这一整体教育纲领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更要充分发挥其人文价值和教化作用,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工具性特点,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德育、美育的教育特点,丰富语文学科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低段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目标

小学低段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目标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通过学习、观察以及相关语文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自然生态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第三,通过学习识字、课文等,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合作能力。第四,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并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需要突出育人育德的融合作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价值,从而提高小学低年级段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成效。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德育存在的误区

(一)重智育而轻德育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历来将智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尤其是升学率更成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低年段尚不存在升学压力,但是学生的分数仍是评价教育绩效的主要指标。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对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却有所忽视,造成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缺席”。一些教师由于对语文的德育价值缺乏必要理解,将语文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造成教学实践与语文新课标要求相悖,难以提高德育成效。

(二)德育喧宾夺主,语文教学重点不明确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语文课堂视为开展德育的阵地,这样的极端认识往往造成语文课堂上德育内容喧宾夺主,将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造成这一问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当,难以协调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尤其是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比。有些教师为了加强德育深度,会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大篇幅讲述故事背景、时代背景以及拓展素材,从而让语文课堂承担起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重任,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会影响语文实际教学效果。

(三)灌输式德育普遍存在,缺少情感注入

当前小学低年级段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考查,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取向、意识信念等方面却有所忽视,对于学生是否具有同情心、自尊心、自立意识、合作意识等缺少检验和反馈。有些教师会教条式提出课文中的德育价值,并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缺少情感注入,学生会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不能认识到其提升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

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路径

(一)拼音拼读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拼音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拼音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拼音是学生认识汉字的辅助工具,但是拼音学习比较抽象、枯燥,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再加上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因此拼音教学也是低年级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拼音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说儿歌的形式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使拼音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拼音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与人合作的意识,促进德育智育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ü”和“j、q、x”相拼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记住拼写规律,教师一直采用“j、q、x真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这样的小童谣形式让学生背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孩子会很提问:“老师,小鱼那么可爱,为什么要挖去它们的眼睛?”这显然与德育理念相悖。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价值取向灵活调整。教师可以这样编排拼写规律:小ü小ü真懂礼,见到j、q、x,赶紧摘帽行个礼。学生对这样活泼又充满友爱的小童谣非常认可,不但主动跟着教师读,而且还会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记住了“ü”的拼写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懂礼仪、讲文明的道德情操,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团结友爱的种子。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低年级是建立学生识字基础的关键期,同时也关系到语文基础教育的成果。识字、写字教学能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这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寓意来看,识字、写字过程中,都能够与美育渗透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写“松”字的时候,不少学生会将“木”字旁的“点”写成“捺”,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看一看课本中的“松”字和学生写出的“松”字有什么不同,经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木”字作为部首的时候,“捺”就会写成“点”。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渗透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互相谦让”的好风尚。如“木做部首捺变点,偏旁也要瘦一点,两者谦让多和谐,字体美观真好看”。学生记住这样的规律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德育拓展,以此为德育素材,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谦虚有礼,相互礼让,才能让生活更和谐、人际关系更友好。学生在掌握识字写字知识的同时,还能从中受到道德教育,从这一点来看,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德育价值不容忽视。

(三)美文诗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虽然小学低年段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对语文教材中的美的感知能力却很高。这些文笔优美、意境优美的文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通过文字的积累提升到对美文的认识,并从中认识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大自然风光的美好等,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一些关于庐山风景的幻灯片,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吟诵“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时候,想象庐山瀑布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而在《日月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日月潭美丽景色的同时,还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两岸人民盼望统一、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相关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通過阅读美文陶冶情操,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阅读赏析教学中渗透品行情操教育

低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古诗,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古典诗歌往往是培养学生品行情操的有效切入点。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作品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学生能够在古诗阅读、朗诵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结构美、意境美,因此,古诗深受学生喜爱,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内容。通过古诗阅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例如在《锄禾》这首诗中就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农民在烈日下为禾苗除草,汗水滴落到田埂中,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理解并尊重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而在拓展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入另外一首诗《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首诗中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被剥削阶级,即使庄稼丰收,也有可能吃不上饱饭,为什么会这样?从这一点展开,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封建制度的黑暗,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同时,更能够使学生尊重和关注劳动人民。

小学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要渗透鲜明的德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形式化、教条化、功利化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行为特点、认知特点深入发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有趣形式。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能够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扈秀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7.

[2]甘永西.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S1):156-157.

[3]陈慧宁.谈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9-10.

[4]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6(1):36-38.

[5]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3):16-20.

作者简介:王倩茹(1989.01.23—),女,汉族,籍贯: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新课程新教材。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融合实践小学低段语文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实践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谈小学少先队工作德育融合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