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德育工作中的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

2018-07-05 17:44陈囿辰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育

陈囿辰

摘 要:在德育工作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其承载和传递着教师需要输送给学生的教育信息。教育的语言又可分为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这两种语言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截然相反的。积极语言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传递给学生的是积极、正面的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积极情感的期待;而消极语言则是充满负能量和攻击性的言语,能引起学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阻碍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甚至导致意外的冲突。

关键词:德育;积极语言;消极语言

教育的语言可分为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这两种语言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截然相反的。积极语言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传递给学生的是积极、正面的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积极情感的期待;而消极语言则是充满负能量和攻击性的言语,能引起学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阻碍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甚至导致意外的冲突。

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经常会使用到这两种语言,但是有时由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无法控制个人情绪,而过度使用了消极语言,便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试想,如果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先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教育的结果是不是就不令人那么失望了呢?

类似的消极语言往往出现在教师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完全服从自己的管教,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教师如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就会把负面的情绪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消极语言由此产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些老师对着自己的学生喊道:“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全校就你们班最差劲了!”“不想读书你就滚回家!”“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这些语言,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都曾从某个老师的口中听到过。回想当时的情形,肯定是老师正处在气头上,无意说出了这些气话。教师发泄出这些气话当然很过瘾,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怎会料到,这些气话恰好击碎了某个学生的玻璃心,成为激化师生矛盾的罪魁祸首呢?消极语言承载和传递的负面情绪信息,就像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使沟通双方都陷于负面情绪之中,并逐渐演化为冷暴力,导致冲突恶化。此外,消极语言也极易让人模仿,给人以消极的心理暗示。当教师长期对学生说“你们是最差的班”,久而久之,学生竟会在潜意识中默认自己是最差的,而他们在评价别人时也习惯采用负面的评价,因为他们模仿了老师的评价方式。有一次,我在一个纪律糟糕到全校闻名的班级上,对那班学生说:“听说校长昨天表扬你们了,因为你们帮学校搬了很多桌子!”此语一出,便引起下面学生的一阵惊呼:“我们这么差,校长居然表扬我们了!”我不禁想到,这班调皮的学生受到过太多的批评,班主任认为他们无药可救,其他科任老师对他们嗤之以鼻。这些学生把老师的批评当作了家常便饭,那学校的教育对他们而言,俨然就是一道毫无意义的摆设!

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教育手段就是积极语言。积极语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的优点及潜能,促进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西方中的“积极语言HAPPY模式”来解释:教师以期望学生某项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H:Hope),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积极品质(品质特征),具体指导和全力支持学生去做标志性的或学生期望的那些积极品质界定的行为(品质行为),使学生“想”行动(A:Action),引导学生抓住与期望中的品质特征和希望形成的行为之间有关联的关键点(P:Point),并增加学生对这些行为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在指导学生形成新行为或在改变某些行为的过程中(P:Process),注意语言层次,进行正向“惩罚”和有效赞美,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及对自身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向着某项品质的行为特征发展(Y:Yield)。积极语言不仅是一句表扬或赞美那么简单,在批评时同样也可以采用积极语言,但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情绪管理能力了。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须谨记“育人”的目标,即使再怎么“恨铁不成钢”,也别把“恨”的情绪带进教育中。在维护学生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毕竟谁都曾经当过学生,多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学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比如可以树立榜样,用正面的行为进行示范。在言语上,避免过于偏激,别再说“我这么做是为你好”,一厢情愿的教导只会让教师困于“单相思”的尴尬境地。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过于娇弱,打不得、骂不得,教师再也不敢管教了。确实,现在的教育着实让人无奈,不知从何时开始教师似乎开始“讨好”学生了。然而,我转念一想:时代在变,教育不也是随着时代而变的吗?难道我们还要延续“我说,你就要听;你不听,我就要骂你”这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转化一下思维,尝试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语言的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代教育就是教育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去引导孩子形成美好心理品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烨.体验美 感受美 理解美 创造美:谈生活体验式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提高[J].新教师,2013(4).

[2]王丽鹃.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03:162-169.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节渗透德育的语文课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