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社会化

2018-07-05 09:11陈妙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品德课程

陈妙洪

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属于群居动物。这一属性要求我们必须与他人和谐共处、适应社会生活,也要求教育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品德与社会就是将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典型课程。本文将从改编教材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后学习形式这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整合各方资源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加社会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入更多实例,令教材内容更社会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品性的平台,又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因而要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但由于教材的更新换代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书中所引用的例子相对来说比较滞后,没有办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甚至可以说它刚出版就已经“过时”了。如今互联网已非常普及,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因而教师要善于捕捉时下热点话题,将真实的社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以此弥补教材的缺陷。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提高课堂参与度,这样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一课时,教师可联系韩国部署萨德系列事件,以及此前国足在世预赛中大胜韩国队一事。学生对这些话题无疑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正在经历,甚至身处其中。教师可通过截取新闻报道、网友留言等方式来展现社会舆论,然后把话语权传给学生,让他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又如《樱花之国》这一课,书中只简单介绍了日本的基本国情,很多都是地理、历史等较为宏观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从日本人民的现实生活入手,对教材进行补充。如今网上的日剧、日漫、日本综艺等多如繁星,教师要善于从中选取较为有趣和贴近小学生生活的片段,以此来进行新课引入,其乐无穷。这样与时俱进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二、创设更多情境,令教学方式更社会化

“身临其境,方悟其情”。一个逼真的场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的相关情绪,从而使之投入到学习中去。新课标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参与、去思考、去探索。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显然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师们纷纷摈弃照本宣科,组织起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嘴、动耳、动脑……全身心地感受具体场景和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做出最本能的反应,而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加以引导和纠正。这样的教学过程比教师单纯的口述更加形象和具体,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教学目标能轻松达成。

比如:在《我们的民主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民主平等的投票场景,可通过组织“中国好声音”班级选秀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倾情演唱,展现自己的歌喉,其余学生背对讲台,用“转身”来表达自己对歌唱者的支持。这其实是以一种娱乐、流行的方式来诠释民主平等,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开心,一举两得。又如教学《交通与生活》这一单元时,可进行现场情境模拟,教师发动学生一起将教室布置成马路,设置十字路口、天桥、斑马线、地下通道等,并由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各种车辆的司机、行人等,设置诸如横穿马路、车祸、堵车等不同情境,让学生本色出演自己在遇到该情况时会如何应对和处理。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细致观察,在全部结束之后进行点评,表扬良好的行为,指正不当的行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让学生都成为遵守交通规则的优秀少年,也让他们知道今后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应对。

除此之外,教室的布置也可以考虑融入一些生活化、社会化的元素。比如:在墙上开辟新闻展示区,由学生自主剪贴报纸、期刊等;或是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绘制相应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在教室中坐着也能知天下事,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度等。

三、开展更多实践,令学习形式更社会化

除了在教室中模拟社会情境外,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还可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验证课本和教师教的是不是真的正确、实用,再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个人体会探索出更加有效和适合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开展的,同时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师就要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学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课时,教师可联系当地的民族院校,带领学生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联谊,面对面直接了解少数民族的言语、习俗、饮食等。现身说法比冷冰冰的教材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去听,在交谈的过程中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实际的交际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如《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一单元,教师可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参与“我是植树小能手”“我是小小清洁工”等体验活动,用实际行动爱护地球,同时感召更多的人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另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与学生一起参与网络上的环保、公益、志愿活动等,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朋友进行交流互动,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们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才能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冷酷,了解社会的规则,知道人与人是如何相处的、各行各业是如何运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设计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必然产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更是要求教师紧密联系课本和实际,在课堂上再现社会生活。因而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编,与当代社会同步,还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进,让课堂社会化,也让学生真正走进社會。这样三管齐下,才能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了解社会规则、适应社会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八一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庄严?摇?摇?摇黄晓夏)

猜你喜欢
社会化品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好学者贤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品德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