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理念下“互联网+”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2018-07-09 12:52徐震宇
科技风 2018年30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创新创业职业教育

徐震宇

摘要:精准扶贫是目前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本文从我校定点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目前“结对帮扶”与“定点扶贫”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设计了针对帮扶村的“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创业模式,旨在为精准扶贫与培养高职学生双创能力之间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精准扶贫

1 精准扶贫和高职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与以往实施粗放式扶贫有诸多不同,它是一种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確管理的一种治贫方式。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沿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导的教育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切、贡献最直接,对于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帮助更为快捷和有效。与此同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队伍规模宏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大学生更应该抓住机遇,提升创业能力,在“双创时代”已然来临的今天,精准扶贫可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机遇与创新动力。

2 定点扶贫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定点扶贫的双方间,贫困人口对帮扶单位的依赖过于严重。精准扶贫实践中帮扶单位常常把为贫困户弄头牛、弄几只鸡作为扶持的手段,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直接为贫困人口输送利益。以我校为例,2015年,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岩河镇黑潭村确定为我校精准扶贫帮扶村,2016年暑期,学校师生在入村开展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村民 “等、靠、要” 的思想比较严重,驻村干部建档立卡时,部分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被归为发展动力不足。这说明直接输送利益的做法导致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未能激发,暂时的物质脱贫无法解决精神脱贫的现状。这也是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直面并予以解决的难题。

3 “互联网+精准扶贫”创业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3.1 将扶贫点拓展为创业实训场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陆续开展创了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讲座、竞赛,以响应国家政策。但其研究以学校为主体,课程标准、授课教材、内容设计、考核评价等缺乏统一标准,方案制订和实施主体单一,无法提供真实的创业氛围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创业指导老师应注重定点扶贫单位这一隐形的“实训“场地,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创业实操经验。

3.2 深入挖掘扶贫点产业亮点

只有紧扣扶贫点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包括人文特色,以此激发村民劳动热情,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以我校创业项目为例,师生在扶贫调研过程中师生偶然接触到了当地一种特有的茶叶——莓茶,因其独特的口感让人印象深刻,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得知,莓茶具有诸多保健疗效。虽然目前茶叶市场竞争激烈,但莓茶市场仍旧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为提升产品的莓茶竞争力,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近三个月的调研,证实黑潭村的气候、地理位置对于莓茶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生产的莓茶品质高、口感佳。创业团队提出“武陵山脉茶”的概念,打出口号:“黑潭莓茶——来自北纬28°52′29°48′的馈赠”,同时也通过学校与村委对接,与茶农拟签订排他性协议,本地所产莓茶全权交由创业团队管理。

3.3 “轻资产,低风险”创业

高职学生创业,资金投入是一大问题,为规避创业投入过高的风险,“轻资本”创业是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以我校为例,在定点扶贫村开发的莓茶创业项目依托“互联网+”模式,结合众筹认领机制,使得投资额大大降低,同时也迅速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创业团队与国内有影响的众筹网合作,制定了众筹计划书,向全社会发布黑潭村茶园认领计划,依据不同规模大小的茶园,确定认购价格,方便大众认购茶园、参与扶贫。公众仅需按自己的能力进行支付就能认购茶园、参与扶贫。采取“众筹”式“茶园认领”计划。一步实现“从茶叶到茶杯”,让城市年轻人喝上天然、生态茶。

3.4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营销

营销是创业项目应与时俱进,挖掘互联网思维,在推广上可采取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视频对接茶农,茶园,众筹者,消费者,众筹者,消费者可以实时关注茶叶生长,茶农和茶园状况。突出强调年轻,时尚,健康的生活态度,以此吸引和沉淀年轻消费群体。目标市场定位于年轻消费族群,为其打造一款“养生+公益”的网红茶品。

3.5 开创双边就业模式

依托帮扶村开创“双边就业”的全新模式,所谓双边就业,其内涵就是创业团队通过帮扶,为自己提供就业条件;村民通过创业项目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实现精神脱贫。补贴茶农种植莓茶并包销,提高茶农积极性,并达到扶贫目的;拿出销售的部分利润建立“教育基金“,使得扶贫不只在物质层面,更深入精神层面。使众筹者和消费者也获得做公益的精神鼓励,进一步增强品牌知名度。

“双边就业”的模式既能激发大学生创业,也能激发农民就业,使得扶贫不“输血”而是“造血”,通过这一模式,帮扶对象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也可为其他学校、扶贫点提供经验。

4 结语

“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为传统行业带来无限机遇,也为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更为国家精准扶贫大业提供契机。高等职业院校应背靠国家精准扶贫路线,抢抓这一时代先机,推动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扶贫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梁军,李南.精准扶贫与贫困大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精准扶贫与贫困大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系列研究之一.高教论坛,2017,3(3).

[2]潘朝阳,林辉,刘淑芳.“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创新.中国劳动,20171213.

[3]张怀英.农村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创新创业职业教育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