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2018-07-14 02:05翁茂现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异地留守儿童爱心

翁茂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而形成了一个特殊少年群体——“留守儿童”。在提到“留守儿童”问题时,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由于户籍制度的不断放松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持续转变,“农转非”及城域之间异地务工日益频繁,产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城市“留守儿童”。为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笔者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城市“留守儿童”的成因分析

通过家访、侧面了解、走访社区等方式,我发现形成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有:农村父母通过在城市置业买房或拆迁将家庭户口迁入城市实现“农转非”,而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到大城市务工,将孩子交由老人照顾。有些父母是国家公职人员,因工作需要,下乡到基层单位任职,这样就很难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有部分父母处于职业上升期,一方或双方因学习进修选择去其他城市或国家,不得已暂时与孩子分开。有些父母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随时被派往异地工作,出差频繁,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部分父母工作繁忙,每天工作起早贪黑。早上孩子还在熟睡,他们就起床去工作了,晚上孩子睡着了,才回来,很少有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有一些孩子是异地求学。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父母忍痛将孩子送到另一座城市学习。这类孩子或是寄养在亲戚家,或是独自生活在异地,得不到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父母的关爱。

二、城市“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1.极端思维、不善交流

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交流,城市“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有效释放,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极端思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意识,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走极端。

2.自负、虚荣心强,以自我为中心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自卑,而城市“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自负。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平时得到的总是爷爷奶奶的夸赞,老人们总是把他们当“小皇帝”供着。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只能听进赞扬的声音,而接受不了批评,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价值观扭曲

由于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出现认知、价值取向的扭曲、偏离。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易出现缺乏理想和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集体的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爱心、讲究吃喝、穿戴名牌、花钱大手大脚等现象。

4.学习被动,易厌学

我通过对我班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发现他们大多数祖辈的文化水平低,难以承担课业辅导的任务。此外,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被动,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出现逃学的不良行为。我班上有个学生,他很少按时完成作业,批评他,他也毫不在乎。我从他爷爷那里得知,他一回到家就进房间,反锁房门;问他作业完成没有,他总是说完成了;让他少玩电脑,他总是说在查资料。爷爷不懂电脑,不能给孩子辅导功课,就只能选择相信孩子的话。

三、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的对策

1.发挥家庭的主导作用

外出务工的父母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多与他们沟通,鼓励孩子上进;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批评他们不努力;不要一打电话就说自己在外面工作多么辛苦,要多给孩子讲讲外面的世界;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带孩子出去旅旅游,或者去自己工作的城市度过假期时光。

2.守住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认识到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对于他们的需求、困惑及问题,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摸排“留守儿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持续跟踪,定期汇总变动情况;选有爱心、有精力、责任心强的老师做“爱心妈妈(爸爸)”;充分发挥家访作用,每次家访都要有的放矢;开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3.提高社会对城市“留守儿童”的认知

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对城市“留守儿童”的认知度不够,相关研究欠缺、制度缺失,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要充分发挥媒体、志愿者等爱心群体的作用,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留守儿童”的認知,动员社会力量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办法。

责任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异地留守儿童爱心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