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呼唤“语文味”

2018-07-14 10:22李虹静李建伟
新课程·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明确目标语文味教学理念

李虹静 李建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一袭清风。课堂教学存在严重的“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少提问。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目标;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一袭清风,人们的目光聚焦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过程到策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表面上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浓烈。但当你真正地走进课堂,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一分子时,你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照葫芦画瓢”,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够透彻有着直接关系,也正因如此,语文课缺少了其本真的“语文味”。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驱者,多年来为了能够让语文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我们一直在为之努力。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如何在实现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对语文知识的本质产生影响,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的学科进步方向。课程标准的制订与颁布为我们指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它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准绳,它使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明朗了起来。

就拿“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说吧,对其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性质争论一直是学术界的“重头戏”。终于,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予以盖棺定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由此得以出现。

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去设计和组织教学,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中必要的“讲”和必要的“练”。

现阶段,我听了不少的观摩课、研讨课,只要稍作留意,就会发现,目前教师谈“讲”色变,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教师退避三舍。这样的课堂哪里还有语文的滋味!我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自读前要启发讲,重点地方要着重讲,疑难问题要明确讲,合作中要提示讲,总结时要补充讲,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舍弃“练”是不可取的。“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教坛几十年,然而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出现的却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属,课堂上很少甚至不再进行“训练”。崔峦老师说:“语文课堂,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文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来谈“感悟、体验、领悟”属无稽之谈,课堂自然会失去“语文味”,学生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因此,不管现在还是将来,训练都是必要的。请看一位教师教学《惊弓之鸟》的成功片断:

第一步:教师简要说成语故事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熟知的“画蛇添足”“望梅止渴”“惊弓之鸟”等成语。

第二步:教师板书课题后范读课文,板画“弓、弦、箭”的形状,重点分析“赢”“郊”二字的形义;学习“郊”字时,先板书“交”字,让学生在“交”的左边和右边加偏旁组字,学生先后组成“姣、咬、校、绞”和“郊、较”等字。

第三步:初步学习,理解“愈合”“大吃一惊”“孤单失群”三个词语。近年来,很多观摩课大多重视对课文内容的所谓“感悟”和讨论,对字词的学习大多一带而过,极为淡化。语言性过于弱化,其结果是“堂上别样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而老师的字词教学在一课时中先后用了近20分钟时间,且形式多样。看拼音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用板画形式图解生字、声旁字左右加部件等训练,是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诠释。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而这浓浓的“语文味”又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营造,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三、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少提问

我在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把小而碎,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的问题搬进语文课堂,结果冲淡了语文味。前不久,我听过一节关于毛泽东《长征》的教学。从课题入手到最后,这位老师提出了70多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95%以上的问题没有多大價值。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暇思考;遇到稍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却还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质量,要扣住教材的要害,要一石激起千层浪,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反,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提问、质疑。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智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激发出来,可见提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32-233.

[2]叶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明确目标语文味教学理念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析从母语思维走向英语思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