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鉴赏课的应用研究

2018-07-14 02:05何佳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本剧多媒体微课

何佳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是抽象的艺术,需要借用一定的手段将其形象化、具体化。综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对音乐进行直观的表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程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积极参与的准备状态。情境导入。多媒体技术可帮助教师利用音乐、图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通过声光、线条和色彩等审美客体的展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情感与乐趣的。

在《月光光》这节课中,一上课我把课室里的灯都关了,拉上窗帘,然后播放2010年广州亚运会幕式《月光光》片段。闭幕式上的《月光光》,将粤语、国语、合唱、rap等多个版本,融合影视等艺术效果,来讲述一个小孩在游历了亚洲各国之后最终回到美丽的故乡广东,在月亮、星星、笑脸和鱼群之中感受激情与和谐之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大的吸引,也重新审视常回响于耳边的昔日歌谣之传神魅力及其文化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动静结合,深化效果

在音乐课堂中,不仅要学生静下来听,更要在听、唱、奏、演、创的动中将学生身体各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景之美。电教媒体具有营造气氛和激发兴趣的功能。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无法听到、听清的各种音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

《月光光》这节课的鉴赏目标是通过聆听、演奏、演唱、声音探究等活动感受歌曲表现的静谧,感受广东人民的生活,了解广东儿歌的特点,提高对儿歌的鉴赏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先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做的一幅画,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在这样的景色中,你最想做什么事情?然后用播放用音乐编辑软件截取的几首歌曲,提问:现在我们听两段音乐,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你会选择哪段音乐呢?为什么?

接着屏幕上播放慢慢移动的月亮,蝉叫声,教师还带来了夏天乘凉时的扇子,随着音乐摇一摇,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发现规律就跟老师一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可以感受到这首歌曲当时的乘凉意境。

三、运用微课视频做好课后拓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的鉴赏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的课堂上,更需要课后的拓展。课后拓展指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对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的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微课视频是课后拓展的有效工具。

微课,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它通常由简短的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所组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

在《月光光》这节课中,我利用ECERCAM、CamtasiaStudio等软件做了多个微课视频,有的介绍了《月光光》这首儿歌的其他版本,有的介绍广东其他儿歌的特点,有的介绍了广东儿歌产生的背景。学生可以课后通过这些微课视频拓宽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语言、首饰、弹奏和表情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将这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真实感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鉴赏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相对复杂和抽象的音乐元素。学生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获取的知识、信息是有限的,记忆是短暂的,而通过视觉、听觉得到的信息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加长久一些,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韦英哲

课本剧编演,

推开素质教育之窗

文\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庞可彬 何竞鹏

课本剧是一种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教材为主要编演对象,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进行的戏剧活动。它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我校以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为蓝本,在校内开设课本剧社团,课本剧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道清澈的活水,使之充满了勃勃生机。

一、课本剧的特点

课本剧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集朗诵、表演、创作、音乐、美术等多维一体的综合性展示。这种方式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本剧教学顺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原本乏味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得知,乐中求真,教学中适当安排课本剧能以多变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励学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本剧教学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课本剧活动中,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躍,在愉悦中得到知识,学到技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

课本剧的编演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排演过程中可根据特定的背景、不同的环境和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剧情、音乐和对白等进行改编或再创作。“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剧本由不同的学生扮演,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也正是课本剧的创新性带来的魅力。

二、课本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1.开发课本剧资源。作为综合性学习形式之一的课本剧其内容可以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剧可以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比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优秀的童话故事,题材通俗、活泼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进行合理删减,改编成学生们最喜欢的童话剧。

(2)课外书资源。课本是小天地,课外书是大课堂,其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课外书,就是走进生活。比如在《三字经》《四大名著》《寓言故事》等名篇名著中选材,让学生从中学会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3)生活資源。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处处体现出儿童特有的情趣,如《小球迷》《姥姥门前看大戏》等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生活本身就是课本剧创编的素材。

2.课本剧的编演。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编演程序有以下五步:

(1)选。选文多为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片段。

(2)读。读相关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人物,再让学生按扮演的角色朗读自己的台词,在朗读中进一步摸索剧情的来龙去脉,从人物的语言和思想活动中把握人物的性格。

(3)编。在编写课本剧时,切忌复制课文,应让学生明确:课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无论是人物对话或剧本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或增,既要适合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注重挖掘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4)演。演员首先要分析剧本和角色,明确剧本要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次,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速、语调和节奏,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第三,分小组表演,要求人人参加,每组推选几名学生,在社团表演并给予适当奖励,表演出色的学生将在全校进行汇演,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进行比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5)评。每次汇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剧本改编者说“编后感”,演员说“演后感”,观众说“观后感”,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优势和不足,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改编课本剧,课本剧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策略欠优化、学生参与少和缺乏相应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对策,不断优化。

责任编辑韦英哲

猜你喜欢
课本剧多媒体微课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