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来龙去脉”,促数学学习力发展

2018-07-14 02:05冉兴容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圈圈起点本课

冉兴容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生长力)和学习毅力(学习持续力)的综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力呢?让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升数学思考、丰富解决问题策略,让学生真正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从而提升数学学习力。

一、找准学习起点,激发学习动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在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会用封闭曲线表示一类物体,认识集合图。课前,教师巧妙设计互动交流:屏幕上出示一个“○”,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在天马行空的回答中逐步开阔思维。接着教师神秘的一句:“你们用力吹一口气,看看这个圈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时你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当学生再吹一口气,屏幕上“变”出了一个大圈时,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发散的思维聚焦:“还记得数学里这些圈圈的作用吗?”随着回忆,逐步唤醒学生在一、二年级知识中关于集合图的已有认识,师生一起站在了本课学习的知识起点上。

生活中有“集合”的影子吗?如何让这些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理解“集合”含义的帮手?教师在屏幕上出现“集合”两字,让学生说说在哪里听说过“集合”。学生回答:体育课上,要下课了,教师会喊“集合”;准备排队去做课间操时,教师会喊“集合”。教师追问:“老师喊集合后你们会怎么做?”学生回答:“靠拢,站在一起。”这是学生对于生活中“集合”的经验基础,是本课学习的经验起点。

二、把握学习路径的关键节点,激活学习生长力

在“集合”教学中,学习的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集合圈形象理解集合的几种不同形式。为了实现理解并集的含义,教师启发: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动物是会飞的,哪些动物是会游泳的?学生有的说写在一起,有的甚至还用一个圈圈起来。通过生生互动,总结出写在一起,并用一个圈圈起来,就能清楚的看到一个圈里圈的都是会飞的,另一个圈里圈的都是会游泳的。老师巧妙点拨:这个圈圈住的就是会飞的动物的集合,这个圈圈住的就是会游泳的动物的集合。

从“没有重叠”到“有重叠”,是本课教学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教学时,教师巧妙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会游泳的有6种,会飞的有6种,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学生在“12种”还是“10种”中争论起来。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既然有争议,请回答10种的同学上来摆一摆,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是10种?”让学生判断两种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应该放在哪个集合圈?学生开始进行各种尝试,教师紧紧抓“放了之后,必须得满足,它们既会飞又会游泳”让学生判断方法的合理性。在一次次激烈的“提出方案——判断——改进”的争论中产生冲突、调整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借助两个直观的集合圈,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当学生出现困境时,教师巧妙点拨:“看来原来的圈圈框住了你们的思维,擦去原来的两个集合圈,重新画,想想怎样画才能让2个圈都能圈到这两种动物?”具有重叠情况的集合圈终于画出来了。

“读懂集合图,并根据集合图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是本课的第二个关键点。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重叠现象的集合图:重叠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重叠以外的另外两个部分分别表示“只会游泳”和“只会飞”的动物。在认识了集合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式解决“一共有多少种动物”的问题,并说说他们这样列式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集合图让学生进行解释,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善用学习发展拓展点,延伸学习持续力

拓展学习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的促进,是学生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持续力的一种载体。在“集合”学习中,学生对并集和交集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借助已学的知识继续感知集合的其他形式,准确把握学习的拓展点,延伸学习的持续力,成为教师设计课的另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系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习的关键节点,巧追问、妙点拨,把握学习的拓展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持续力,为成为具有学习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這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师共同的使命,也将成为持续探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徐国坚

猜你喜欢
圈圈起点本课
妖怪圈圈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象鼻套圈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椅子,画个圈圈转晕你
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