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战中主流媒体如何控场

2018-07-16 19:38胡志芳
科技传播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引导

胡志芳

摘 要 当下的中国舆论场,线上线下交织,主流非主流并存。不时爆发的网络舆情,使得主流媒体在面对和引导时,感到力不从心。面对网络舆论场的3种典型脾气:暴脾气、急脾气、怪脾气,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如何控场、引导,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命题。

关键词 舆论场;网路舆情;主流媒体;控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3-013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一论断创造性地道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而如今的舆论场上,有几个模糊的流行说法,比如:网上最大声音就是主流民意;人人都是记者;网上什么都有,网民什么都知道;有谣言没关系,网络有自净功能等等。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实则谬误,如果不加以澄清,将贻害无穷。

例如在2017年11月底爆发的红黄蓝幼儿园针扎虐童事件。在这次舆论战中,本该是一起正常的未成年保护案件,竟让军人蒙受不白之冤。正是因为没有权威的声音,各种导向甚至真实性都存在明显问题的自媒体文章,才在没有任何抵挡的情况下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占据着网民的头脑、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误导着大家的判断。在如今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一旦有耸人听闻的新闻热点爆出,微博、微信、論坛等就成为第一波沦陷的阵地。在具体结论还未有的前提下,就有一帮人有组织,有目的的带乱节奏,扰乱视听,把原本个例、个案的事件快速扩大化,把网民和群众往沟里带,致使他们由对个案的质疑,迅速上升为对群体的质疑,甚至对党和政府的质疑。

例如,发生在2017年9月份的榆林孕妇坠楼死亡事件,真相本身是由于孕妇丈夫坚持顺产致使孕妇情绪失控引发跳楼。可一开始在各方声音的炒作下,逐渐上升为网民对医护人员的谩骂、对医院的抨击,甚至对中国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质疑,对政府监督监管的质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让主流媒体的声音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起到关键性作用。

1 主流媒体失声的原因

互联网的便利为更多人提供了发声的机会,在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主体之间的话语竞争。从信息增补角度来说,多方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加深思考,从不同角度接近新闻事件。但当信息相互冲突时,所谓的“权威信源”优势就被分流,各方只能靠内容和观点在事实真相稀缺的注意力竞争中相互厮杀。在这样的舆论战中,胜出的往往是猎奇、主观,情绪宣泄的观点性文章,而主流媒体的事实陈述性报道却淹没在其中,在个别极端事件中,主流媒体甚至出现了失声的情况。

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分析主流媒体失声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1.1 在错误信息和观点先入为主的情况下,主流媒体陷入“沉默的螺旋”

轻易的被某一事物所感动,被一种观点所激怒,被不明确的信息所干扰,如今网民心中的信息筛选和认定已经不再是以曝光程度和数量来计算的“知沟”,而更多的是以受众内心感受、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跟着大家走我的方向就不会错,就不会被大众观点所抛弃。然而大多数个体对某件事的观点可能是理性的、明智的。可一旦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就容易变得盲从、愚昧,甚至会改变一些思维习惯和理解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1]。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人们固有的“证实性偏见”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倾向相信那些能够支持主观上原有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观点的信息忽视掉。这无关乎个体的年龄、学识、地位、身份……这种“证实性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而能够客观反思自我的人,是了不起的,古时先贤称之为:“理性的人”。但往往理性的人是很少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流媒体发出价值观、导向正确的声音,带动受众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不可陷入“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这是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同时,这类观点也会越发大胆的发表和扩散;而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沉默,一方增势的过程。

1.2 传统的舆论管控方式使得主流媒体的动作总是“慢半拍”“等靠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种重大舆情发生的时候,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为了避免出错,往往会选择慢半拍,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稿。可上级的宣传通稿并不是每次都会有,而且下发过程较慢。事件涉及的相关部门的权威新闻发布会也并不及时,很多时候一些部门还会有拒绝采访、试图掩盖真相的做法。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在等待的过程中,往往就错失了最佳报道时机。等到可以报道的时候,舆论的主导权已经被那些自媒体小号、甚至被敌对势力控制的网络水军占领了。这时,真相已经被谣言掩盖,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节奏也被带乱,再说什么就没人信了。

谣言先入为主的占领了大多数受众的头脑,主流媒体的声音此时被动而微小,大家的猜测和发酵往往比更新的事实更快。再加之在大多数受众的认知中,之前某些新闻事件常常不了了之,沉寂收尾。主流媒体的通稿又缺少事实细节的“实锤”,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不平等的传递和自媒体的冲击,使主流媒体的声音陷入了失信的迷局。

1.3 主流媒体采访调查需要较长时间,自媒体随写随发,观点跑过事实

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必须要亲自前往事发现场进行采访,调查真相。在没有调查出可靠结论之前,一般选择先不发,这是主流媒体的工作纪律和工作节奏。而很多网络新媒体的工作节奏却是看一些片面的网络资料、网络文章之后,不经过任何调查采访,第一时间整合,加以吸引眼球的观点发出。“快”是这些网路新媒体的生命线。为了追求快,没有时间去调查采访;为了追求快,在没了解清楚真相之前就第一时间发出;为了追求快,在事实太少的情况下补充大量主观臆断的评论,观点跑过事实;为了追求快,放弃了新闻写作的真实、客观、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而主流媒体基于现场采访调查之后的新闻事实在速度上明显比不过网络新媒体纯写作类观点性文章的创作速度。那么,在这种不对等的发布之下,网络新媒体的观点先入为主的占领了舆论的主导权。

新闻的生命力之本就是用事实说话,这一点根本原则却在互联网传播上惨遭刨根。一方面是网络上新闻事实的缺失,一方面是受众在互联网上为错误的观点买单。随着近些年自媒体账号注册数量的突飞猛进且监管滞后,更是让事件走向观点林立的讨论场,偏离事实真相的探求。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则认知不协调理论,延伸关连学者克拉珀所关注的受众信息接受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公众已被之前议题中强烈的情感因素与观点影响,形成了既定立场,他们会带着这种立场审视新出现的事实内容,而影响其判断[2]。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缺少客观真实、及时发布的事实内容。另外,如果受众已经陷入质疑,他们就很难接受一些官方声明的简短概括,和事实梗概、官样文章的新闻通稿,他们更想知道的是长篇幅的细节披露。

2 主流媒体该如何“控场”

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3]。

当下的情况是,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导致传统媒体对恶意谣言和不良倾向的澄清速度和回应方式都已经严重滞后且落后。如果想走出信任迷雾,需要主流媒体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笔者认为,主流媒体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者,要想在网络舆论战中“控场”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改进。

2.1 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先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抢速度

在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实,把控导向。在事件没有结论与结果的时候,及时告诉受众,事件还在进行进展中,进展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哪些单位与部门介入了调查,随时采访随时发出,与非主流的一些网络新媒体抢速度,对观点跑过事实的情况,在进展中,用确凿的事实进行有利的回击。

2.2 动态跟进调查过程,有进展及时播发,控制舆论导向在可控的范围内向前推进

每一个新闻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都是在进展中的,尤其是受众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每一丁点的进展也都是新闻。对于现在的很多网络自媒体、微博大V来说,利用热点事件的每一点进展做文章,加以观点植入,是他们惯用的做法。那么主流媒体如果想要在这个阶段“控场”占据舆论主导地位,就要以客观准确的采访事实进行有利的回应。事件的进展过程中,在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的时候,主流媒体要及时进行纠偏性回应,控制舆论导向在正确的方向上推进。

2.3 调查结果出来时,速报结论,并加以导向引导评论,理清个例与普遍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在调查结果出来时,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曝出结论,谣言止于真相。在真相调查出来的前提下,主流媒体可以披露一些受众感兴趣的、爭议较大的热点和细节。在事实真相说清楚之后,媒体还可以加以导向引导的评论。采写这个评论要基于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是客观存在的关系、事物、逻辑、属性的判断;而不是好坏利弊的价值判断。

2.4 借助新媒体等网络平台,迅速让主流媒体的声音扩散传播,冲抵不实言论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主流媒体的声音快速触及受众,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力。

1)用易于互联网传播的语言和方式进行采写新闻,这样更加有利于主流媒体声音的扩散和传播,也更加有利于对抗一些写作手法“引人入胜”的网络自媒体。

2)利用网络、客户端等新媒体端口让主流媒体采写的新闻进入互联网传播平台,在网端和手机端进行传播。

3)借助一些大型的新闻传播平台、客户端和网站进行内容推送,让主流媒体的声音触达更多的人。当主流媒体经过调查之后的、事实确凿可信的采访和声音广泛扩散传播之后,就可以起到及时纠正错误言论,冲抵不实言论的作用。

2.5 对一些网络上的诋毁、不实等言论进行舆论反驳,敢于亮剑

在热点新闻事件发生时,总会有一些居心叵测的诋毁、造谣等不实言论文章出现。可越是这种耸人听闻的文章和视频越是有很高的阅读量、点击量和传播力。这种文章往往会把很多受众带上他们的“节奏”,相信这些言论的后果是,不相信党和政府的声音,冲抵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对本已拥有的美好生活产生怀疑。这类虚假的谣言文章给人们带来的是愤怒、嫉妒、怀疑、焦虑、失落、攀比等负能量。那么,对于网络上的这类导向不正确、内容失实的谣言文章,主流媒体除了要广泛散播客观、真实的权威声音之外,还要敢于亮剑,针砭时弊的进行舆论反驳,及时纠偏。

3 结论

无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对谣言带来的群体性判断失误缺乏足够警惕而造成严重后果。这些负面的影响并不像默默删去一时意气的转发和评论那般容易消除。凡是我们没有做到的就必然被他人利用,凡是我们不够强大的就必然遭遇他人的侵略。现实社会如此,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也是如此。所以,主流媒体要尽快找到一种在网络舆论环境下可以“控场”的成套体系,以便取得网络舆论战场上的防御反击能力,真正把握话语权、主动权,乃至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网络.稀缺的事实与泛滥的观点:后真相时代,公众还可以被说服吗?

[2]赵璐.传播学视角下的人肉搜索[J].新闻传播,2010-12-15.

[3]蔡新民.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引导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