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16 11:28栗莹
读天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

摘 要:比较教学法是通过不同教学材料或相同教学材料中的差异对比来对教学材料加以分析的重要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了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并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纵向比较

一、 前言

比较阅读教学法其本质特征是“比较”,故比较阅读教学法是在阅读教学中讲解课文时通过与其他课文或者自身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及从现象看本质、区分课文本质特征的能力。比较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通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使用比较阅读教学法还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认真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感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比较教学法的实用价值

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阅读教学,要求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材料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需要依托教学材料与教学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而不是脱离教学内容单调地讲解阅读方法。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与思想结构提出自己的独特情感与体会,能够对作品有独立分析能力,甚至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分析来提出相应的质疑与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材料与自身或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来引发思考,更好地理解作品,理解作者的想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另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通过对写作方法、文章内容与情感表达等因素的相互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阅读素材与知识点,将阅读材料的有益元素内化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三、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 横向比较

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绵长,在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上,各类文学大家不断涌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精神文化资源,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大家们所创造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初中阅读材料。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的主题相似情况,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同或相近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横向对比,包括作者本身作品的对比,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作者同类作品之间的对比。例如,在新编版初中语文教学材料中,更加强调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类文比较阅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更好地掌握同类文章赏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以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学为例,通过类文比较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丰子恺先生的同类作品《春》,通过两篇文章的写作方式与情感内涵的对比,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不同感悟,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又或者,在学习《春》这一文章时,可以横向对比苏叔阳先生的《春天的梦》、秦牧先生《春天的色彩和声音》等,对比不同文章作品中的春天有何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纵向比较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纵向比较方式也是应当加以合理运用的重要方法。而许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常忽略了对于作者生平事迹与不同时间段作品风格的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其作品创作的源泉,也是作者情绪变化的最重要因素,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与风格变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进行冰心先生《荷叶·母亲》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1922年)的社会背景,以及冰心先生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生活变化。这个时期的冰心,正处在出国留学阶段,作品中充斥着对于国家、家乡与亲人的爱。并纵向对比不同时期的冰心作品,如《去国》(1933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南归》(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拉开序幕,作者母亲离世)等作品的不同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怀,理解作品想要传递出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作品与作者背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与写作能力。

(三) 自身比较

除了横向及纵向比较法之外,比较教学法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阅读材料自身的比较,对比文章的不同段落,或者整部作品(如名著等)的前后对比,分析作者的思想变化与写作手法等。或者在阅读材料中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以推敲哪一种写作方法是更加适合该作品的。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也可以提供过不同断句方式来从其他角度理解作品,或者通过改变文章中的某个字词来與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原作品字词是否恰当,辨别不同字词在诗词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怎样的不同效果。例如,魏晋时期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凭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而名扬天下,但是据浙江大学文学院王云路教授考证,这句“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原本应该是“望”字,也就是“悠然望南山”。王云路教授考证说,这个“见”字应该是苏轼有意更改的,相比“望”的刻意与主动,“见”更加偶然而被动,苏轼认为,“见”字比“望”字更加能够表现陶渊明当时恬淡闲适的心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见”与“望”两个字在诗句中的应用能够带来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培养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逐字逐句推敲思考的好习惯。

四、 结语

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的渐进过程,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从而更好地开展比较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月梅.比较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上,2017(6):123.

作者简介:

栗莹,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本溪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比较教学法
大班幼儿版画比较教学法的尝试
“比较”与“类比”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教学法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比较教学法在《传感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预算会计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试论比较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比一比,看透薄膜后的秘密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比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