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 轻松教育儿童

2018-07-21 09:35李慧珍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批评幽默

李慧珍

【关键词】 班主任;心理效应;批评;情感;幽默;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47—01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比较棘手。通过我们的训练与教育,大部分孩子变得听话,有礼貌,能遵守学校的规程制度。但也有个别孩子总会做出一些让我头疼而又无奈的事情。面对种种“个案”现象,我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效应,帮助“特别”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共同的成长。

一、“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我班有一男孩,爸爸妈妈年轻而潮流,孩子基本由爷爷奶奶带大。因此,孩子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在课堂上只有三分钟热度。有一次我在讲课,他却拿着文具盒在捕捉太阳的影子,我发现以后停止了讲课,用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他感觉到了我犀利的目光,连忙停止了小动作,做出一副专心听讲的样儿。这时,我面带微笑夸奖他说“你们看丁丁同学听课多认真,相信这节课他是最棒的”!果然,这节课这位同学听课听得特别认真,以致到了后来,当他想做小动作时,一看到我的目光,我的微笑,就会立马端坐静听。 这让我感受到: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二、“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我班有一女孩,爸爸妈妈在乡下上班,她常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她做事认真,但胆小,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了头低垂着的她,便点了她的名让其回答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她站起来,仍低着头,声音低得像蚊子。我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对全班说“玲玲同学回答得很正确,只是声音太小了,能不能让她再回答一次”?“能”!随着全班同学的一声吼,她终于用比刚才大几倍的声音说出了答案,虽然有一部同学仍没听清她说了什么,但这对于她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挑战。以后的日子里,她也能在犹犹豫豫中悄悄地举起她的小手了。以后我也学会了在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在孩子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后,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 (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结果怎样,你已经努力了,你是好样的!”这些细微的举止,泛起了孩子们爱的涟漪,也改变了孩子许多。

三、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像我班的东东,乐乐同学,由于在家以“小少爷”自居,在学校他们总是喜欢和你唱“反调”—— 你不让他下课在楼道喧闹,他偏声音提高了八度,你让他上课别做小动作,他嘴里嗯着,手却忙个不停……我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是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四、巧用“幽默效应”,巧妙化庄为谐

幽默是一种艺术,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又能使其在轻松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尤其在教育长期缺少关注的留守儿童时,不妨用点“幽默”,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有一段时间,文文同学痴迷于一种新式玩具枪,时不时会偷偷跑去买来玩,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孩子也陆续有了偷买玩具枪的行为。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上班会课时,我拿出没收的枪对全班说:“孩子,你们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同学们一听“哗”地一声笑了,看我没有制止,笑得更欢了,但从此,再也没有同学买过这种玩具枪。

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所以,我们不妨巧用一些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让独生子女的内心充满阳光。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批评幽默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