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金字塔”结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8-07-21 09:35王文静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金字塔计算能力数学教学

王文静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61—01

小学数学计算中,“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底线;“迅速”是中层水平要求,体现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合理灵活”讲求的是计算方法和技巧,是“熟能生巧”的较高層次。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这一规定,体现的是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金字塔”结构,是一个“基础——提升——升华”的过程。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按照“金字塔”结构,进行精准施教。

一、防止“动”,培养学生“静心思考”的计算习惯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分散是普遍现象。因此,数学教师一开始就应该从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这个最基本的习惯入手,通过讲数学故事、教计算要领等方式施加外力,督促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先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认真审题变为习惯性行为。

二、防止“急”,筑牢学生“稳打稳扎”的计算定力

万事不可急于求成,数学计算也一样。数学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揽子抓,应当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做好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工作。对于基础比较薄弱和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适当和及时的鼓励,让他们放松心情投入每一次练习,也可有意识地放宽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对于做练习较粗心的学生,教师应该认识到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先看清楚题目再下笔,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品尝错误的滋味,在错误中锤练自我,经历思维碰撞,形成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与学生平等交往。小学生虽然在逻辑分析、逻辑抽象、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但可塑性强非常强,如果教师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很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防止“呆”,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的计算技巧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去学。数学计算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走多条路”。一方面要借助日常生活。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数学计算更是如此。教师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教学计算。教师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通过现实生活呈现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让学生计算,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唤醒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比如,在“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布置“家长孩子共同购物”的计算作业,让家长陪同孩子购物,直接负责钱的支付,亲自计算“应付多少”、“应找多少”,增加趣味性,加快学生掌握计算技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这里的多种方法计算,主要是指让学生学会运用简便运算。在计算题教学中必须重视简便运算,注重简便运算灵活的学习思路,正确理解简便运算的涵义,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简便运算的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等等。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数据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比如,要引导学生看到“25,0.25,125,0.125”等特殊数字时,能和“4,8”联系起来,凑成整数,使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特点后再动手做题,而不是一味地拿到题目就开始埋头苦算。小学数学运算技巧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运算技巧有所领悟,不依赖于教师教授的几种运算技巧,而是通过自己的领悟,在运用中总结出自己的运算技巧。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金字塔计算能力数学教学
“金字塔”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海上有座“金字塔”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神秘金字塔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