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2018-07-30 19:17马燕群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学生

马燕群

[摘 要] 新修訂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应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历史教师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可以从兴趣、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 历史;自学能力;兴趣

“把校园还给学生,让校园洋溢诗情画意;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涌动生机活力。”这是21世纪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会不自觉地充当“包办者”的角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重学习结果的测试而轻视兴趣引领,重学生学习内容而轻视学生学法指导。这样单向封闭的“包办”式教学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限制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教材,乃是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教师可以适当调整,从而引领学生在历史的天空下更自由地翱翔。

一、培养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意味着他对课程知识具有一种主动探求的倾向,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要尽力保持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

1.挖掘身边的历史材料

对于中学生来讲,历史课堂或者教材中的史料大多与自己处于不同的时间或空间之中,很难与自己的生活认知经验相匹配,从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用近在眼前、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相链接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更多学习的兴趣。正如卡尔所说:“历史是历史学家与事实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对话。”

例如:一位苏州地区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林则徐时,告知学生林则徐曾经在苏州做官、禁烟,后去广州禁烟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去探访位于苏州书院巷的江苏巡抚衙门,寻找苏州观前小公园的林则徐纪念碑,从而会感觉到历史人物离自己很近,对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厚实的认知,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

再如: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中,提到“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租界”“势力范围”意味着什么,他们不太能马上懂这些词的含义。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在上海外滩时看到的万国建筑群,并提问:“为何在上海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外国建筑群,你能否猜测一下是何时开始建的?”引导学生与生活体验链接,了解“租界”这个词的意思。然后继续问:“在中国其他地方旅游时,是否还看到过其他大规模的外国建筑?”如果学生能说出厦门、青岛等,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学生的讲述,补充图片,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知识点。

2.善用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告诉我们, 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解决了一些问题,完成了一些任务,这时来自于学科的自我满足感可以转化为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激励的方式方法。其中,有层次地布置自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问题,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例如,在文艺复兴这课的导学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找出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和作品。这场运动是由哪个阶级发起的?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要求?这些要求如何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这些问题的设置遵循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这样的思路引导完全可以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逐步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收获信心、培养兴趣的过程。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激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或者使用小组竞争的方式给予强化。

群体合作分组结构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因此,小组竞争的方式是一个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调动了每个组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成功、体验成功、分享成功,从而将外部激发的动机自发转化为内部需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可见讨论合作可以丰富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二、 科学引导,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都说明如果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方法,必能更好地发挥他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授予学生适用于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

1.理清历史线索,宏观看待问题

历史是一种很客观而有系统的叙述人类在过去所有行为的记录,历史的三元素——“人”“时间”及“空间”缺一不可。学生在自主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只抓细节知识,却看不清总的历史线索,一叶障目的结果是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结构。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看单元标题,看课标题,看框标题,从大的线索着手来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理清这段历史的两条线索:一是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二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各方力量不断寻求救国图强的方法与道路的过程。

2.编制提纲,形成知识框架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首先,抓点,例如“罗斯福新政”,可抓住背景、措施、影响、评价这样几个要点。其次,串线,通过对一战后经济危机的了解、对罗斯福新政以及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了解,通过对二战爆发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在理清纵向线索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第三,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3.运用历史史料,概括提炼历史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自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来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如果一个问题只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给出的结论或者接受老师给出的答案来记忆,那么学生并没有真正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首先去理解历史。理解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理解,既是学会的基础,也是思想的根据。在历史教学中,它是全部历史学习的核心部分。其次,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搭设一些脚手架,给予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慢慢接近答案。阅读相关的史料,经过学生积极的思维得出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知识掌握的深度。赵恒烈教授老师在《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中认为中学生需具备把事物和人物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掌握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关于康有为生平经历的一些介绍:“号长素,世称南海先生。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道光年间的举人。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二十二岁游历了一次香港,使康有为大开眼界。之后阅读《海国图志》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返回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康有为在香港会接触到西学?康有为为什么会在上海接触到资本主义的事物?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急需救亡图存等角度来分析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4.运用分析、比较、归类,寻找历史规律

比较归类是掌握历史规律、寻找联系和差异的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教师可以用以下题目来帮助学生辨析:“在以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事情上打钩: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中国辛亥革命、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一战”。这样的比较归类方法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使用,从而增加对历史史实的深层次的把握。就如赞可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积极强化,培养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给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历史学科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一些好的习惯,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1.抓材料关键词

历史学习中,能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的习惯有关。看历史材料的时候要避免通篇看下来一无所知的情况,可以逐步养成以下阅读的习惯:首先浏览式全面通读,一气呵成,总揽全局,了解文字的层次。然后将材料信息与教材内容建立联系。材料所叙述的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在历史教材中找到痕迹,它往往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若即若离。最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勾画圈点,提取关键信息。这样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并且有效提取信息,为之后的思考和运用做好准备。

2.科学记忆

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就如何更好地记忆给学生一些指导。例如,大段的语言的记忆要采用记关键词的方法,某些知识点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等等。

3.及时总结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历史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及时反思、总结。

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一个好的习惯的形成和坚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后继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教师在平时需要积极强化,使学生保持这些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師还需给学生多留一块“地”,从兴趣、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就能为学生后继的发展提供平台,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来“耕”好这块田。相信给学生飞翔的热情,日益丰厚的羽翼会让他们更加自如地驰骋在历史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董士伟.国学大师丛书:康有为评传[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

[2]赵恒烈.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1994,(10).

[3]赵亚夫.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问题,2002,(5).

[4]大卫·R.奥尔森.杰罗姆·布鲁纳[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

[5]杨鸿烈.史学通论[M].岳麓书社,2012.

[6](英)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M].商务印书馆,2007.

责任编辑 邓 振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学生写的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