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构建分析

2018-08-02 06:00邓冠玉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互联网+互联网

邓冠玉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高校众创空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模式陈旧、氛围淡薄、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高校的职能出发,分析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问题,谈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高校优势,构建“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全国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得如火如荼,且在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开花结果。“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发展引导众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会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专业发展特点,不断创新自主创业发展模式,与时俱进,推动高校众创空间的创新发展,同时这也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众创空间”概念的提出

2015年1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每个人都能广泛参与的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发展模式。这种说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此后,“众创空间”的说法逐渐为大家所熟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创客人数多,但跨学科交流不充分

高校师生群体中创客人数众多,创新能力强,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创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师生群体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和专业理论性较强,在众创空间的发展中有比较大的优势。但很多跨学科专业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专业化创新创业团队发展不稳定,创新创业发展团队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也不够充分,创新产品设计意识也不强,这些都阻碍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的构建,就是要不断吸引和挖掘有创新潜质的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育这些人才,尽力达成跨学科、跨专业间的充分交流,吸引多学科、多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要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人才,让人才在这里安家立业并建功立业。

(二)高校科技成果多,但成果转化率低

2017年年底,中国经济年会有关专家透露,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的比率还较低,我们发明的很多科技创新成果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的构建,肯定会产生大量的创新科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专利和发明“叫醒”,将这些专利和发明快速投入生产,转化為产品和服务,使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要加大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将这些科技成果与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以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为孵化基地,不断加大专利和发明的成果转化水平,将这些专利和发明与实际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加大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做到既有创新创业项目,又有科技含量,丰富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建设的内涵。

(三)高校创新资源丰富,但设备使用率低

高校因为课程建设的需要,建设了大量的实验室,购置了很多实验室器材,但一些高校实验室只对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教学开放,实验设备闲置率很高。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发展中,创新创业人员进行创业项目的开发,需要有适当的场所和专业化的实验设备。但因为一些高校的实验室没有对校内创新创业人员开放,他们不能在实验室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分析,使得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发展缓慢。对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推动社会企业或者政府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建设实验室,为创新创业人员的研发提供帮助。

“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中,高校是主导力量,要适当开放实验室,让校内实验室成为共享实验室,为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新发展,提供场地和实验设施等硬件保证。要让创新创业发展项目在实验室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高校科学资源广,但人才聚焦和人员协作不够

高校有很多科学技术开发人员,虽然也与许多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和车间,但高校将拥有的科学资源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有一定的难度。高校科学技术开发人员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协作仍需加强。

“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创新发展,将大批的科技人员吸引过来,也促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随着创新创业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广泛地吸纳了社会各界力量,促进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我国高校正在积极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应努力构建高校“互联网+创业社团”模式、高校“互联网+创业大赛”模式、高校“互联网+创业课堂”模式、高校“互联网+创业实训”模式、高校“互联网+创业孵化”模式等。以这些模式为基础,整个过程要融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元素。

(一)高校“互联网+创业社团”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校“互联网+创业社团”模式,高校要形成专业化、常态化、学术型、梯度型的大学生创业社团组织结构。大学生创业社团在高校里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很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创业项目作为支撑,并要努力让创业项目形成社会产品,以服务社会。高校“互联网+创业社团”模式需要创新创业团队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并依靠政策环境、货币资金和生产经营场地等。众创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社团发展需要的资金和经营场所。高校学生创业社团中创新创业人才形成的常态化、专业化、梯度型结构,也有效地满足了高校“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在专业人才发展方面的需求。

构建高校“互联网+创业社团”模式,要形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团队,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升,让创新创业项目得以落实。“电商平台多创意,精彩生活添新意。”三门峡市众创空间与创业孵化基地在建设中就应用了这种模式,3D打印工作室、动漫设计工作室的成立、营运都是这种模式具体应用的体现。3D打印工作室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三门峡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工矿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研究所等单位可以在3D打印工作室进行三维扫描,逆向设计,三维建模,开发设计工业产品,进行工业产品结构设计、外观设计及3D打印产品模型等。

(二)高校“互联网+创业大赛”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校“互联网+创业大赛”模式,要积极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发展。国家和各个省、市设计的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仅能使少部分大学生参与,而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一般来说,国家和各个省、市设计的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要求创新水平较高,要求的是社会投资资本、风险投资专家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达不到要求。

学生通过高校组织的“互联网+创业大赛”模式,能够将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展示出来,把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众创空间平台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通過第十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脱颖而出,参加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并获得优异成绩。三门峡市电子商务众创空间暨创业孵化基地就是依据“互联网+创业大赛”模式成立的,主要职能有:为三门峡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开展培训,负责系统性、实战性的培训体系的制定,对不同人群开展电子商务创业进行分级分批培训,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进行电子商务专题实战培训,为入驻基地企业提供内部员工培训。

(三)高校“互联网+创业课堂”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校“互联网+创业课堂”模式,高校要在校内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既需要构建“政府一高校一企业”合作的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要高校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创新创业辅导以及教师团队建设,加大教师培训的层次,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高校要在创新创业中坚持“信自己,创未来”的理念,促进高校“互联网+创业课堂”模式快速发展。

(四)高校“互联网+创业实训”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校“互联网+创业实训”模式,高校要全方位建设综合实训平台,重点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比如,一些高校使用的VBSE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分工协作完成财会岗位中的主管会计、出纳、总账会计、成本会计的工作,共同完成企业一年的真实经济业务核算,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岗位。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了解了企业的会计业务核算流程,掌握了企业会计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各岗位分工协作,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种创业实训模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搭建了“无缝对接的桥梁”,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高校“互联网+创业孵化”模式的构建

高校“互联网+创业孵化”模式的构建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未来创业发展的需求。卖花茶、做物流、搞设计等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碰撞出了创新创业的火花。作为三门峡市首个专门针对互联网领域的众创空间,由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局与社会保障局共同创建的信息传媒创业孵化基地已有多个创业团队进驻,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高校要构建“互联网+创业孵化”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难题有三个:干什么、在哪儿干、拿什么干。信息传媒创业孵化基地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媒创业孵化基地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创业者们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在创新的同时要更加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信息传媒创业孵化基地要为创业者提供专门的创业指导,信息传媒创业孵化基地的数据库中有1万多个创业项目供创业者免费试用。大学生的好想法、好主意都可以在这里经过梳理与研究,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创业知识,让大学生学习企业的运营模式。信息传媒创业孵化基地还可以帮助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等。

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是高校发挥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为核心,配合创业投资、创业服务和创业研究,系统建设的一个公益创业教育和扶持平台。高校通过构建不同的发展模式,面向社会公众不断开放创新创业课程和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活动,整合校园师资、社会投资、政府政策扶持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工商注册、财税服务、人事代理、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深度扶持创业企业,使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责编:黎明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