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保险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08-02 03:26周灿王迎芳
理论观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订单培养经济新常态产教融合

周灿 王迎芳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正处于优化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亟需规模庞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保险专业人才加盟;而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同当前保险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现实,为国内高等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保险职业学院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采取校企融合、对接岗位、聯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双主体协同育人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同保险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的供需不对口问题,校企双方实现了合作双赢。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保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3 — 0086 — 03

一、经济新常态下保险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具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前景更加稳定。〔1〕

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促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现代保险业,其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产业功能将得到更为充分地发挥,迎来广阔的行业发展空间。

(一)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国家意志。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着眼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新时期保险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保险强国的战略目标,并颁布了系统性的支持政策,其后各省纷纷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意见进行贯彻落实,标志着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我国保险服务业、充分发挥保险产业功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国家意志。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正在加速进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改革和转型已给保险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进一步激发健康保险需求,健康险正在迎来属于它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基础技术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启动了行业发展“新引擎”;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基因诊疗等新兴技术将革命性改变保险业态,为保险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动力和赋予其无限可能性;资本市场上,保险牌照持续走热,“千金难求”。随着公众对保险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政府对保险拉动消费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创新社会管理充满期待,我国保险业迎来行业结构性创新和商业模式整体变革的大发展时代。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在创新提质的过程中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处于5000到1万美元之间是保险业的快速增长期,而中国正处在这样的发展时期,人均GDP从2012年的40007元到2015年的50251元(合7990美元);①与此相对应的是,2012年到2015年间,我国保费规模持续增长,原保险保费收入从1.5万亿、1.7万亿、2.0万亿增长到2.4万亿,增速分别为8%、11%、17%和20%,国内专家据此预计,2017年我国原保险保费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增幅区间达到16%—21%,〔2〕如此高的增长率,意味着我国保险行业从“起跑”进入到“起飞”时期,〔3〕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阶段。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临经济新常态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4〕人才是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潜力和发展高度的重要指标,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关键和根本。保险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险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保险产业优化升级和保险业务、技术、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我国保险业要完成新常态下赋予的重要历史发展使命,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培育一支上规模、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保险专业人才大军,真正做到把保险人才作为支撑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然而,与当前保险业新发展常态下求才若渴的现状相对应的是,我国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还处于相对滞后的态势。首先,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供需整体矛盾相对突出。截至2015年底,国内高校中设立有保险类专业的高校共有126所,年均毕业生不到1.1万人,其中以培养保险专科人才为主的高校24所,以培养保险本科及以上人才为主的高校102所;而2015年底我国保险从业人员为578.7万人,②到2016年底就增长为737万人,〔2〕新增从业人员达158.3万人,可见,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保险专业人才数量远远难以满足保险行业发展所需,亟待扩大培养规模。其次,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相对脱节,保险专业毕业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和保险企业岗位需求规格相匹配的程度不高。当前,保险公司基层级机构亟需大量培训讲师岗、互动专员岗、核保核赔岗、团险拓展岗、车险查勘岗、销售主管岗、银保专管岗、客户服务岗、电销坐席岗等岗位专业技术人才,〔5〕而大部分国内高校仍以培养宽口径的、以理论学习为主的保险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主导,真正开展以实务技能型保险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保险类高职院校相对稀缺,在具有保险类专业的高校中仅占19%。第三,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产学对接不够紧密,保险职业教育资源还未实现充分共享。许多高校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实习实训的初级层面,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产教结合、资源共享来进行全过程共同培养高素质保险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校并不多。

保险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缺乏,已对新常态下的我国保险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作用,解决之道就在于要全面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产教紧密结合、资源充分共享的开放式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这其中,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与各大保险企业紧密衔接,打造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职责无缝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推动保险业人才兴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6〕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指明了途径与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我国保险业而言,亟需大量具备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实务技能的高素质保险基层岗位从业人员,如何满足这一产业发展需求,就需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形成校企合作、产学对接、协同育人的长效办学机制,这才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模式与保险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根本途径。

目前,在国内具有保险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中,保险职业学院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采取校企融合、对接岗位、联合招生、订单培养、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定向就业的保险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保险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供需不对口问题,培养了大批保险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校企双方实现了合作双赢。具体的培养过程如下:

(一)扎实做好保险专业建设前期调研工作,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基层岗位实际需求相对接。为掌握保险企业基层岗位设置和专业人才队伍现状,保险职业学院成立保险专业调研小组,先后赴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吉祥人寿、太平人寿等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前期调研。以2014年调研中国人寿系统为例,调研小组共走访19个省市级公司,形成专业座谈会议纪要2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45份。并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开设保险(讲师组训)、保险(车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保险(人伤理赔)、保险(营销管理)和保险(基层管理干部)等特色专业方向,形成较为完备的保险企业基层机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定期召开校企专业建设会议,校企双方共同確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规格,通过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全面落实校企共建项目。保险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每年定期召开高层次的专业建设研讨会议,校企双方共商专业人才培养大计。以保险职业学院与中国人寿系统合作培养保险基层专业技术岗位人才为例,每年年初,在国寿股份、国寿财险等总公司确定各省级机构年度基层岗位人才需求数量与规格的基础上,保险职业学院通过与中国人寿系统各层级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双方落实年度各基层岗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数,分别与总公司及各省级机构签订保险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协议,确定具体的订单培养方向及培养人数,与培养机构共同协商制定订单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具体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授课模式、顶岗实习安排及相应的教学资源保障项目。

(三)校企联合定向招生,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共同面试组建特色订单班级,正式实施订单人才培养计划。在确定年度招生计划与招生规模时,保险职业学院根据与合作保险企业所达成的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分别在各招生省份定向投放足额的保险专业录取指标;在普通高考招生期间,校企联合进行专业招生宣传,扩大专业影响,确保订单专业生源数量;新生入学时,保险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面试小组,按生源地组织面试,并依协议组建订单班级;随后,举行订单开班仪式并由订单企业负责人进行首场入学授课,营造积极的保险职业教育文化氛围。

(四)校企双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订单班级的专业教学、顶岗实训与质量考核等教学活动,订单企业全程深度参与教学管理和班级建设。在三年培养过程中,订单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讲授、班级活动开展、假期认知实习、订单奖学金评定、实训场地建设、专业顶岗实训、毕业资格考核等几乎所有环节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工作。如订单企业分年度派遣公司讲师讲授特色课程,派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订单班级年度汇报与交流,按计划分配订单学生分赴企业基层岗位实习,按协议设立奖学金并评定发放,与校方一起共建专业实训室并承担相应经费,等等。

(五)校企共同考核订单培养质量,订单学生毕业后以企业正式员工身份赴订单企业基层岗位就业。订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险职业学院每学年定期向合作企业报送订单班级质量报告和建设成果,订单企业定期派专人了解订单项目实施进度,通过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对订单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考核,毕业时经双方评定,达到培养要求的订单学生按原定计划分配到相应的基层岗位就业,以企业正式员工身份入职。

(六)订单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订单专业建设、师资培育和成果转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双方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和产学对接。一方面,学院师资通过挂职锻炼、随同实习、送教上门等方式,参与到订单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提升教学水平和实务技能的同时,通过上门授课、科研攻关等方式为订单企业带来了新的生产动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订单企业通过参与专业办学及开展横向课题,补充了新鲜血液,培养了企业骨干,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品牌传播,履行了社会责任,提升了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校企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和专业办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五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保险职业学院构建了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覆盖保险企业全流程的保险专业办学体系,创新了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双主体协同育人专业办学模式,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涵盖核保核赔、车险查勘定损、健康保险、人伤理赔、营销管理、讲师组训、基层管理干部等保险企业基层岗位群,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下的高职订单培养机制,保险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较好地实现了保险专业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

四、结论与展望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正处于优化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亟需规模庞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保险专业人才加盟。行业需求的急剧扩大为国内高等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保险专业人才的办学模式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保险职业学院形成的校企融合、对接岗位、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保险专业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办学模式,为国内开办有保险专业的其他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办学借鉴。在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改革浪潮中,我国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必将不断完善,为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健康發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保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顾钱江,张正富,王秀琼.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09/c_1113175964.htm,2014-11-09.

〔2〕朱志超,李致鸿,赵萍.中国保险业发展趋势报告2017(下) 2017年保险业发展“七大趋势”预测〔N/OL〕.http://www.cs.com.cn/ssgs/hyfx/201611/t20161130_5106604.html, 2016-11-30.

〔3〕吉昱华.从起跑到起飞: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展望〔J〕.清华金融评论,2015,(01):25-27.

〔4〕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3-10/21/content_2511441.htm,2013-10-21.

〔5〕周灿.基于企业岗位需求视角的高职保险特色专业办学模式研究〔J〕.理论观察,2016,(12):181-183.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7〕郑军,陈静.经济新常态与现代保险卓越人才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06):62-66.〔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订单培养经济新常态产教融合
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基于“订单培养”的高职《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