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下“自主导学”复习课的实践研究①

2018-08-06 00:51
物理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物块拉力例题

(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这道题,明明刚讲过,学生怎么又做错了?”“这些都是送分题,怎么能错呢?”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没有深入进行思考,导致学生只是课堂的旁观者、记录员。所以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学习,才是根本。

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导学”复习课,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在问题引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于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同伴互助、集体交流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通常由教师提供,而且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能是一个问题情境,也可能是个具体问题或问题串,对于习题课或试卷讲评课,还可能是某条具体题目,总之,用问题引导着教学过程向前推进,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学习。

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导学”复习课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生成、探究反思四大模块,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各模块所占时间因课而宜、因生而宜,因时、因境灵活运用。

下面就以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四个类别的复习课为例,具体谈谈在问题引领下的高三物理自主导学课堂的实施。

1 概念复习课

概念课主要流程为“概念回顾—自主探究—展示生成—巩固训练—反思总结”。

用以问题呈现为主的导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留心学生暴露的问题、典型的错误,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学习。导学案编制分为四个环节:基础知识、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小结。“基础知识”部分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基本概念、公式。在“典型例题”部分,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快速投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完成相关任务,独立思考是个体尝试、亲身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自学感悟,明确解题思路,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为展示生成做好准备。“变式训练”部分则是通过类似题型的训练,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二次讲解,力求稳扎稳打,复习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不贪多,求扎实。“课堂小结”可以一个知识点一个总结,也可以一个单元一个总结,总结方法、规律、公式、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等,建议以框架结构总结,形成知识树、知识链,但一定是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教师点拨、补充为辅,鼓励个性化的总结。

以下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予以说明。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不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 的原因。

(2)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 状态的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 ,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 。 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典型例题: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原处的原因是(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推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向前的推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的距离不是很明显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 小球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由下落时,它的惯性不存在了

C. 一个物体竖直上抛,当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受到向上的推力

D. 物体的惯性仅与本身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小结:学生通过填空的方式,回顾牛顿第一定律;通过独立思考典型例题,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找到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课堂展示,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辨析、释疑,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训练,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为后续的巩固学习明确方向;最后通过自我小结,构建知识体系。

2 习题复习课

习题课主要流程为“自主探究—展示生成—反思总结”。

在编制导学案时,选题要典型,要有层次。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在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时,就能在问题的引领下建构知识、形成方法。

例如,针于交流电的产生及描述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巩固相关知识。

图1

(1) 转动中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 从图示位置计时,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3) 磁通量变化率的最大值;

(4) 从图示位置计时,磁通量的瞬时表达式;

(5) 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60°的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量;

(6) 电路中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7) 线圈转动一周,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8) 线圈转动一周,外力至少做功多少;

(9) 从图示位置转过90°时,ab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方向。

通过9个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交变电流的4个值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通过电阻的电量、电阻上产生的焦耳热、外力做功、瞬时安培力的大小等。

还可以改变电路结构,考查电量分配、能量分配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深度。

3 试卷评讲课

试卷评讲课主要流程为“自我纠错—小组合作—展示生成—反思总结—反馈训练”。前两个环节可以解决难度系数一般的题目。针对组内共性问题,在展示、生成环节,各个小组相互帮助,各取所需。对于班级共性问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解决,最后学生反思总结错误原因和解题方法。课后针对班级共性的问题,通过反馈训练检查学生掌握程度,适时调整。

对于一轮复习中重难点问题,要有全程的跟踪,通过“课堂—考试—反馈”环节,加以落实。

例如,连接体问题是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要注意跟踪训练到位。

(1) 课堂环节:习题课准备了两道有梯度的题目。

典型例题1:如图2所示,与轻绳相连的物体A和B跨过定滑轮,质量mA

图2

A.T=mAg

B.T>mAg

C.T=mBg

D.T>mBg

学生知道A会加速上升,绳中拉力大于A的重力,但是很容易忽略B也会加速下落,学生的错误主要在于认为绳中的拉力等于B的重力。

通过学生的错解展示、分析,知道相连的两个物体受力有联系(绳中拉力大小相等),运动量也有联系(加速度大小相等)。从而明确了绳中拉力小于B的重力,才使得B加速下落。然后通过典型例题2,在巩固的基础上,拓展正交分解法的使用,同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图3

典型例题2:如图3所示,光滑斜面ABC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倾角37°,斜面顶端有一光滑滑轮,质量分别为m和M的物体通过细线跨过滑轮相连,开始时,手托住M,sin37°=0.6。求M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以及绳中拉力大小。

(2) 检测环节:对于重难点题型、易错题型,不能做过就算了,一定要反复练,要继续检测。所以阶段性检测时,又一次安排两道类似题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题1:如图4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一质量m乙=5kg的盒子乙,乙内放置一质量m丙=1kg的滑块丙,用一质量不计的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将一质量m甲=2kg的物块甲与乙相连接,其中连接乙的细绳与水平桌面平行。现由静止释放物块甲,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盒子乙与滑块丙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假设整个运动过程中盒子始终没有离开水平桌面,重力加速度g=10m/s2,则( )。

A. 细绳对盒子的拉力大小为20N

B. 盒子的加速度大小为2.5m/s2

C. 盒子对滑块丙的摩擦力大小为2.5N

图4

图5

题2:如图5所示,长为L、内壁光滑的直管与水平地面成30°角固定放置。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固定在管底,用一轻质光滑细线将小球与质量M=3m的小物块相连,小物块悬挂于管口。现将小球释放,一段时间后,小物块落地静止不动,小球继续向上运动,通过管口的转向装置后做平抛运动(绳再次拉紧前),小球在转向过程中速率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求:

① 小物块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② 小球从管口抛出时的速度大小。

考后,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对于这两题,学生掌握情况较第一次来说,正确率上升了不少,但仍未达预期效果。所以在试卷评讲课时,再次呈现学生的典型错误,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帮助发现错因,从而总结出解题的思路、方法。

(3) 反馈环节:趁热打铁,课后通过题3反馈训练,再次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力求夯实连接体问题。

图6

题3: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A与质量为m的物块B通过一根轻质细绳相连,M=4m,A、B均静止,物块A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0.5,不计细绳与滑轮间摩擦,物块A在水平拉力F=4mg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当物块A速度达到v时撤去拉力F,重力加速度为g,求:

① 撤去拉力F时,物块A前进的距离x;

② 撤去拉力F后,物块A经过多长时间停止运动;

③ 绳中拉力的最小值。

在全程跟踪下,通过“课堂—考试—反馈”环节,从而解决一轮复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试卷评讲课上,千万不能就题讲题,一讲到底,而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试卷分析,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归类,对题型进行分类;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或同伴互助解决个性问题,教师只讲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要紧抓不放,哪怕一节课就讲了一个类型,也务必要落实到位。

4 实验复习课

传统的实验复习课,一般程序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分析—误差分析—典型例题,按照程序带领学生复习实验,通过习题巩固训练,强调一些注意事项、重难点。但是高考实验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既需要基本功扎实,又需要灵活应变的能力,那么,实验课在传统的模式下也要有变化,才能顺应考试要求。问题引领下的高三实验复习课的一般程序可以为:创设情境—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展示生成—总结创新。以下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复习为例。

(1) 创设情境,借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过程,让学生回顾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

(2) 问题引领:① 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② 如何平衡摩擦力?③ 平衡摩擦力后,每次实验还需要平衡摩擦力吗?④ 为什么要保证沙和桶的总质量远小于车的质量?

(3)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完成典型例题。

(4) 展示生成: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分析等。

(5) 总结创新:教师点拨,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误差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比如可以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光电门等改进实验,还可以启发学生此装置还可以做哪些物理实验,通过发散思维、创新实验等手段,放大实验课效果。

问题引领下“自主导学”复习课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以师为本”变成“以生为本”,通过对问题的引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作用,使师生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也一定会帮助我们打造一个高效的高考物理复习课堂。

猜你喜欢
物块拉力例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探究传送带模型中两者共速后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临界速度的得出及应用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