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延展式教学设计探讨①
——以“静摩擦力”教学为例

2018-08-06 00:51
物理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刷毛物体方向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热词,如何培养?笔者认为从“实践”出发,实施高中物理延展式教学,在发展学生实践意识的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获得有效提升,促进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开始学习时就会遇到若干个难点,“静摩擦力”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几种常见的力之一,学好静摩擦力,将为学生学习动力学和静力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来组织教学。对于“静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初中已接触过这一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但学生的认识通常是片面的,如何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静摩擦力”这一概念?笔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设计了一节重实践、重延展的物理概念课。

1 通过生活图片延展到与知识相关的问题

虽然我们无法把课堂搬到课外去寻找静摩擦力,但是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情景精选到课堂中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两组生活图片,引出摩擦力的课题,完成从生活到物理学习的有效延展。

图片1:轮胎上的花纹和鞋子底部的纹路。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图片的观察,你知道这些花纹和纹路有什么作用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抬起脚,联系自己的行走特点,寻找答案。

图片2:身体表面光滑的鱼。教师提出问题:你抓过鱼吗?要一把稳稳地将鱼抓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物理课堂不应拘泥于黑板、粉笔、物块与小车等等,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能唤醒学生有关生活经验的回忆。

2 设置实践情境,延展学生认知

摩擦力的基本类型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高中教学不应该生硬地让学生进行概念的复述,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完成一个有效的衔接。

问题情境1:小明要将一个非常重的箱子从A点搬到B点,问题是箱子太重了。你能为小明出谋划策吗?

学生纷纷说:搬不动,可以推着走啊。

问题情境2:如果小明在推的时候,发现很难推动,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后给出以下方案:可以在移动的路径上浇一些油,增加地面的光滑程度;可以将箱子打开,取出一些重物,这样推可以轻松一些……

问题情境3:你们的建议都很合理,浇油是改变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取出一些重物出来是改变物体对地面间的压力,这种做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小阻力。但是老师就是要给大家出出难题,如果不采用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再一次讨论后,给出建议:在箱子上装上轮子,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推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情境中的摩擦现象,并安排学生对其进行适当对比。

设计意图:上述三个问题情境引出三种不同的摩擦力,分别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以及滚动摩擦力。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认识,这一环节就是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借助亲身体验,延展对概念的全面理解

实验是最具物理味的课堂实践活动,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能够给学生一种切身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实现从对知识的片面认识向全面理解的延展。

3.1 由趣味实验引出静摩擦力

教师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拿出两本书,让学生将其一页页地交叠在一起,并紧压一下,然后让他们尝试着抓住一本书,将书向上提起,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惊奇地发现另一本书也被提起来了。

教师提出问题:下面的书受到重力,为什么没有掉下去?

教师继续让学生实验,两个学生相互配合,各自抓住书的一端,相互对拉,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无法将书本分开。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拉力的作用下,没有将书本拉开?

学生开始进行讨论,因为他们在实验中都很有感触,所以讨论时也就会产生很多深刻的认识:外加作用力都是沿着接触表面的,而书本没有发生运动,阻碍肯定也是沿着接触面,因此不能是弹力,只能是其他性质的力,这个实验和初中老师演示的筷子提米很相似,可能是静摩擦力。

设计意图:静摩擦力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的概念,但是很多学生已经淡忘。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处理必须慎重:重新引入和讲解,必然导致基础较好学生的心生厌倦,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若一笔带过,则不少学生又无法及时唤醒记忆,会在学习中跟不上节奏。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同时通过合作、讨论,让他们相互启发,最终突破学习的疑点。

3.2 动手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实验1:教师将书本用力按在墙壁上,并且让学生一起模仿,操作这个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实验2:教师让学生一起撤掉挤压在书本上的外力。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

进一步提问:如果接触面光滑,则会发生什么现象?

分析1:“按住”书本表明书本既有接触又有挤压,“放手”则意味着物体之间没有任何挤压。由此得到推论:产生静摩擦力必须要存在彼此的挤压。

分析2:一旦放手则物体下落,而按住时由于有静摩擦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这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能够阻碍相对运动的发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要产生静摩擦力就必须要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分析3:接触面如果光滑,则物体将会滑动,即无法产生静摩擦力,接触面粗糙则物体可以产生静摩擦力,可以总结:产生静摩擦力的接触面要比较粗糙。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同时也对静摩擦力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设计意图:将书本按在墙上的实验操作简单而易行,有关现象也比较直观,方便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总结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3 运用毛刷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毛刷实验,当毛刷静止时,刷毛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毛刷如果受到摩擦力,则其刷毛的弯曲情况将发生变化。教师预先演示:给刷毛一个向右的作用力,刷毛将向右弯曲。如果给刷毛向左的作用力,则刷毛将发生向左的弯曲,这一演示的效果能够通过刷毛的弯曲方向来表示其所受力的方向。

教师将刷子放在桌面上,向右侧拉它(毛刷没有发生滑动),学生能够清晰地发现此时刷毛向左。教师提问:毛刷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朝什么方向?学生答:刷毛向左,则摩擦力向左。教师提问:毛刷的运动趋势朝什么方向?学生答:在外力作用下毛刷产生向右的运动趋势。教师继续问:运动趋势的方向与静摩擦力的方向存在什么关系?学生答: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教师继续问:如果外力向左侧拉,但是没有拉动,你认为运动趋势朝什么方向?静摩擦力朝什么方向?学生猜想:运动趋势向左,静摩擦力的方向应该向右。教师提示:请自己验证,并总结结论。学生拿起手边的毛刷,自主搜集证据进行验证。结合实验,他们进行总结: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表面,且与其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问题情境1:将物体放在斜面上,你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吗?

学生回答:物体在斜面上会产生相对下滑的运动趋势,因此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

问题情境2:除了通过运动趋势来判断,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吗?比如刚才按在墙壁上的书,怎样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画受力分析图,从受力平衡角度来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向判断的两种方法:(1) 假设法,假设没有摩擦力,由此来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这就是物体运动趋势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该方向相反;(2) 二力平衡法,根据受力分析,运用二力平衡来判断静摩擦力方向。

设计意图:静摩擦力方向判断的难点在于其抽象性,教学中教师采用毛刷来形象化显示静摩擦力方向,同时教师将探索和总结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

3.4 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

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教师缓缓拉动木板,由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以及小木块的运动状态,提出问题:是不是拉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图1

学生结合观察,得出以下结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拉力越大,则其所受静摩擦力越大,当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物体发生滑动,则此后就不再是静摩擦力。

学生还发现,当拉力达到一定数值之后,两个小三角形发生错位,木块由静止过渡为滑动状态,此后拉力反而减小,而在小三角形发生错位的瞬间,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达到其最大值。

学生结合现象总结出以下结论:外加拉力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力也会随之增大,二者间保持平衡的关系;当外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静摩擦力也将达到其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当物体发生滑动时,它将会受滑动摩擦力作用,而滑动摩擦力要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直观地对木块的运动和受力展开分析,并将学生的视线导向静摩擦力的有关特点,这属于一个定量的研究过程。

4 借助于“总结和反思”,促进知识内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总结包括两个层面:(1) 对静摩擦力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2) 对探究过程的体会和方法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进入最后环节,学生已经出现人心浮动的情形,这时教师完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可以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

以上是笔者对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和有关思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面对学生一个个学习难点,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来展开教学,同时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刷毛物体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老年人最好用小头牙刷
老年人选牙刷讲究多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一把好牙刷的5个标准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一种易清洗牙刷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