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分析

2018-08-07 08:04吴剑
科教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

吴剑

摘 要 本文从语料库中筛选语料,对能够进入“很+名词”这一结构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全方位地考察,最后得出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分布排序为:抽象名词>专有名词>个体名词>物质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一般都失去了其概念意义,在实际语境中更多地呈现了其衍生意义。

关键词 很 名词 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33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of Structure "Hen+Noun"

WU Jian

(Faculty of Education, Uttaradit Rajabhat University, Uttaradit, Thailand 53000)

Abstract This essay selected materials from the corpus, and analyzed the structure of "Hen+ Noun" thoroughly. Finally we come into conclusion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is: abstract noun >specific noun > individual noun> material noun. The noun which can enter the structure has lost its conceptual meaning, and it is more meaningful in the actual context.

Keywords Hen; noun; semantic feature

1 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针对“副词+名词”这一结构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只是观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很+名词”是这一研究中的一个小类,要研究这一类结构,自然少不了对“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研究的梳理。下面我们就从时间顺序角度出发,对这一结构的研究进行整理。

1.1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段时期对“副词+名词”的研究处在初步认识阶段。没有专题论文或专著出现。学者的主要观点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最早论述“副词+名词”结构的是黎锦熙,他认为副词一定附加于动词、形容词等。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也指出:副词能限制或修饰动词、形容词,但是不能限制或修饰名词 。

以上关于副词的观点,主要是沿用了英语中adverb的定义。但学者的主要观点近乎一致,那就是否定副词修饰名词,这导致了后来对于“副词+名词”这一现象的研究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1.2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

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虽然也对副词修饰名词持否定态度,但却指出有特殊情况,并进行了简单分析:“副词通常不修饰体词,有几个副词可以这么用,大都跟数量或范围有关”。这可以说是对“副词+名词”研究的一个小进步。

这个时期出现了“副词+名词”的专题论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邢福义(1962)的《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一文。这篇论文与张静(1961)的《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的一些观点针锋相对。张静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副词真不能修饰名词吗?我看能……从数目上说,这绝不是‘特殊现象。”张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进行说明。邢文针对张文“肯定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也是一般现象”这一观点,先排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容易引起错觉的现象”。作者认为这些现象中的名词为名形兼类,或者是副词修饰主谓短语。同时,作者指出了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的四种类型,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这一时期的研究较上一时期已经有了一些突破,出现了专门研究此类现象的专题论文。但是研究的角度还比较单一,并且不够深入。

1.3 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

这一时期关于“副词+名词”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支持说,即对“副词能修饰名词”持肯定态度。马真(1981)的《修饰数量词的副词》一文专门讨论了副词修饰数量词的现象,对于能够修饰数量词的40多个副词进行了分类。柴世森(1980)的《“最”只能修饰形容词吗?》一文也很有代表性,并得出了“‘最就能修饰某些名词”的结论,还对“最”能夠修饰的名词进行了分类,涉及的主要名词有:大部分的方位名词、一些抽象名词、一些具体名词。(2)第二,否定说。持否定观的学者多大多采用“词类转化说”来解释这种现象。如吕叔湘(1989)认为:在“真的,小颜,有时候你太感情了。”这样的“副词+名词”结构里,是“把其他的词类当形容词用”了。

总之,这个时期的“副词+名词”研究没有较大的突破。

1.4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前后,国内外各种语法理论相继涌现,如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理论和认知理论等,这些新理论为我们的研究语法提供了新的方法。受其影响,“副词+名词”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进一步开阔。这一时期主要观点如下。

有一些学者认为“副词+名词”结构是不成立的,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观点如下:(1)词类活用说:胡明扬(1992)认为,像“很青春”一类的说法,“只能算是临时的‘活用,是名词临时活用作形容词” 。邹韶华(1990)也认为:“副词+名词”结构里的名词虽然经常以名词的身份出现,但是已经具备了形容词的部分语法特征。(2)动词省略说:于根元(1991)指出:“副词+名词的情况不是单一的”,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动词不出现而造成的,如“很有气派”→“很气派”。(3)修辞说:山述兰(2003)认为这个结构是“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范的修辞现象”,属于转类的修辞方法。

除了上述观点外,大部分学者对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持肯定态度,他们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三个平面理论。原新梅(1996)运用这一理论,从语义、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还有的学者从语义角度分析了要进入“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名词所应具备的特征。李敏(2003)讨论了名词与程度副词的组合在语义上的限制条件。他认为进入这个结构的名词必须是以下几类:方位名词、表示“量度”义的名词、具有“标准”义的名词、“类别”义的名词、“特质”义的专有名词以及专业术语类名词。

这一时期“副+名”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都进一步丰富,学者的观点也异彩纷呈。

2研究方法及语料

我们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中进行了检索,挑选了以下22句典型例子作为研究的样本。筛选的过程借鉴了王惠(1998)对《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的名词子类划分这一研究成果。作者将名词划分成8个子类,具体划分方法见图1:

我们筛选的类别中涉及了以上8个子类中的4个,具体举例如下。

2.1 个体名词举例

(1)他很绅士,他实在是很绅士,我躺在床上就只想到了这么一个词。(铁凝《大浴女》)

(2)愫细很淑女地啜饮着高脚杯中的红酒。(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3)你总是很英雄的。(何立伟《小城无故事》)

(4)日本“百变教主”滨崎步,我也有很男人的一面。(2002年10月25日,搜狐网)

(5)没有想过葛懿德的容貌如此如此俊秀,五官简直精美,很女中丈夫,不怒而威。(梁风仪《女中恩怨》)

2.2 专有名词举例

(1)他长就一张很西藏的忠厚的脸。(余纯顺《走出阿里》)

(2)你就是现在这种打扮,很中国,很东方。(琼瑶《水云间》)

(3)李章洙的脸很韩国,李章洙的脾气也很韩国。(2002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4)今年流行很上海。(2003年1月8日《人民日报》)

2.3 抽象名词举例

(1)玩游戏机、办生日舞会很现代吗?(1996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2)萧成立马赶到,很潇洒很英雄很男子气地跃入水中,将男孩救起。(少鸿《触摸忧伤》)

(3)“蜜丝赵也很漂亮。”“不过穿得很小家子气。”(亦舒《独身女人》)

(4)这些都是很感情的话,他平日搬运地非常熟练,竟也不必查大全了。(矛盾《夏夜一点钟》)

(5)你一定有一份很理想的职业。(陈浩泉《选美前后》)

(6)黄小姐这地方布置得很新潮。(施叔青《香港的故事》)

(7)你说你的母亲是当时一位很新派的女性。(王蒙《轮下》)

(8)在长期的寡居生活中,她也变得很父性了。(1986年5月《人民文学》)

(9)所以老子很智慧,一个人不能“甚爱”,“甚爱”就是爱得太厉害。(姚金明《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

(10)她穿着浅黄色的套头毛衣,浅黄色的打褶短裙,很清新,很青春。(岑凯伦《青春偶像》)

2.4 物质名词举例

(1)我们成了铁哥们,至今仍很“铁”。(蒋子龙《子午流注》)

(2)与很多老牌男星相比,刚出道的黄晓明尽管帅气,却被媒体评论长得很奶油。(1999年12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报》)

2.5 描写分析

我們根据4中不同的类别,对其中的名词进行释义。词语释义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的来自百度百科。

第一类:个体名词释义及分析

(1)绅士: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

(2)淑女:贤淑美好的女子。

(3)英雄: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4)男人:成年的男子。

(5)女中丈夫:女子中有男子气概的人。

结合词典中的释义,我们不难发现,能够进入“很+名词”这一结构的名词在句中的含义已经不再是其中的指称含义,更多的是与该词的外延相联系。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男人”,已经不再说他是成年的男子,而是侧重于成年男子所具有的特质,即语义特征从指称意义向附加意义转移。下面以“男人”和“淑女”为例进行说明:

(男人)成年的男子→成年男子所具有的特质,如魁梧、勇敢、挺拔……

(淑女)贤淑美好的女子→贤淑美好的女子所具有的特质,如温柔、体贴、善良……

但是,一个名词所包含的外延特质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不同的人想出的外延也不同,但是只要有语境,我们就可以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虽然特质的外延是多方向且相对模糊的,但是在这种模糊的特质中却有着相同的内核。

第二类:专有名词释义及分析

(1)西藏:简称“藏”。在中国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5万(1995年),是中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体。1965年建立自治区。首府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气候高寒。雅鲁藏布江横贯南部。河谷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水能、太阳能充沛,地热能居全国首位。中国主要牧区,盛产绵羊,牦牛为特有牲畜。藏东南是重要林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麦等。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面积9600000平方公里,人口12亿(1994),首都北京。

(3)东方:具有东方特点的事物(如民族、文艺或风俗)。

(4)韩国:全称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又称南韩、南朝鲜。首都为首尔,人口超过5000万,以韩民族(朝鲜族)为主体民族。

(5)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

这一组的专有名词比起上一组的个体名词,词语本身的语义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其外延也更加丰富。下面以“西藏”和“韩国”为例进行分析。

(西藏)西藏自治区→生活在西藏的人们所具有的特质,如高原红、穿藏服、饮奶酒……

(韩国)大韩民国→生活在韩国的人们所具有的特质,如吃泡菜、爱整容、尊老爱幼……

专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虽然是固定的,具体的,但是进入“很+名词”这一结构中却可以衍生出无限内涵,给大家带来无穷的联想空间。

第三类:抽象名词释义及分析

(1)现代:现在这个时代。

(2)男子气:具有男性的某种气概。

(3)小家子气:举止拘谨,狭隘的心态,心胸狭隘,吝啬。不自然,不大方。

(4)感情:对人或事物关心、喜爱的心情。

(5)理想: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6)新潮:新的社会风气或思潮。

(7)新派:新的作风;新的风习。

(8)父性:具有男人的气质。

(9)智慧: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10)清新:清爽新鲜。

(11)青春:青年时代。

这一组抽象名词所占比重最大,与前两类有所不同。这一类名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就是抽象的,如“理想”,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的事物的想象都可以称为理想。相比于前两类,这一类名词的外延相对更加模糊,但是可以想象的空间也更大。

第四类:物质名词释义及分析

铁:一种坚硬的金属物质。

奶油:从牛奶、羊奶中提取的黄色或白色脂肪性半固体食品。

这一组物质名词本身的意义相对清晰,所指称的范围也相对狭窄。但是在进入“很+名词”这一结构中后,意义向其所指称本来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蔓延。

(铁)坚硬的金属物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铁一样坚固

(奶油)脂肪性半固体食品→人的特质如奶油般柔软

3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能够进入“很+名词”这一结构的四类名词呈现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抽象名词>专有名词>个体名词>物质名词。此外,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都失去了其概念意義,而是更多地呈现了其衍生出的其他意义。

参考文献

[1] 柴世森.“最”只能修饰形容词吗?[J].语文教学通讯,1980(8).

[2]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99.

[3]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2000.

[4]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5] 胡明扬.“很激情”“很青春”等[J].语文建设,1992(4).

[6] 李敏.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制约[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7] 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一二[J].中国语文,1989(5).

[8] 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9] 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接触及表达效果[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0] 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J].中国语文,1962(5).

[11] 原新梅.试论“程度副词+N”[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12] 于根元.副+名[J].语文建设,1991(1).

[13] 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61(8).

[14] 邹韶华.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J].语文建设,1990(2).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
商务日语函电的文体特征浅析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浅谈“吃了他三个苹果”结构
属性名词的鉴定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