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深化、深刻:让语文学习深度发生

2018-08-08 09:29陈跃红
教育界·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深刻深化

陈跃红

【摘要】语文课堂要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磁场”,就得让语文学习深度发生,在教材上做到深厚处理,教学中做到深化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刻体验。

【关键词】深度发生;深厚;深化;深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借助个体的言语经验,形成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启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就是“以学为中心”深度学习课堂特征的充分体现。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就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把握教材处理,掌控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机智引领,灵动调控,就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强“磁场”,就让语文学习深度发生。现就教材深厚处理,教学深化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深厚:教材处理绽放别样花

一组组、一篇篇教材,就如一件件奇珍异宝,放在阳光下就会映射出七彩夺目的光辉;一组组、一篇篇教材,在语文教师的诠释演绎下,就如种子在春天就会绽放出别样的花儿一样。教材,需要教师的智慧解读,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教材,感悟教材,让学生从教材的语言学习中汲取语文素养。

1.见章见体

编委会委员在构建教材体例、选编教材过程中,真可谓匠心独具,或散文或诗歌,或叙事或描摹,或说理或抒情,体系分明,视角独特,给一线执教者教学时带来了耳目清新的体验和真真切切的享受。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将教材的功能放大,培养学生有见章就见体的意识,更快更好地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特點,并且在平时的阅读时能进一步关注,在作文时灵活运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游记,这篇文章按游览顺序(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去玉澜堂的路上—玉澜堂院落里)来写,思路十分清晰。这篇课文表面上是说孩子们在哪里春天就在哪里,跟着他们的足迹就可以找到春天,其实文章隐含着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

课堂中,为了强化文体认识的训练,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①在阅读了本文后,你们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可见这是一篇散文游记(将“游记”一词板书在黑板上)。②既然是游记,就请从文中圈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这样一圈画,就让学生明确写游记得按游览路线来写,做到移步换景。③冰心奶奶游览颐和园,除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还写了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回答可以让孩子知道:游记写景状物还可以寄托作者更加丰富的情感。

深厚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见章即见体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养,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学习训练中自然就能潜移默化地将把握文体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

2.见言见语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小语教材篇篇佳文,值得老师们细细揣摩,把握每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从而因地制宜,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引领孩子朗读、感悟,直到仿写和运用。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这篇文章例举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马俑等进行了描摹,展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种举典型例子、以点带面展开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要训练的一项功夫。

另外这篇文章言语表达形式很有特点。以学习文中描写将军俑这个段落为例,我是这样带着孩子开展教学的:①出示描写将军俑外形的语句——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读着这段话有什么发现或者感受呢?学生很快就会讲出,这个句子大量使用了四字词,所以读起来就会富有节奏,具有气势,能够感受到将军俑的威武气概大将风度。②接着将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补充出示: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让学生将这段话完整地连起来读读看,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和感受?通过辨析,学生知道这段话不仅描写了将军俑的外形,还由将军俑的外形特点展开了联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将军俑的神情状态,这样写似乎赋予了这些将军俑生命和活力。

这种描摹加想象的虚实结合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对于这样经典的段落,我及时要求孩子熟读成诵,加以积累,并且还及时出示了几幅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孩子模仿着采用描摹加想象的方法进行练说,练写。

这种见言又见语的培养训练,是深厚语文教材,施行深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一环,也是长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

3.见文见理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她能承载人类的历史和生活,她能折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她能表现大家的人生和感悟,并且还可以将这一切传递给后人。读课文,就要能与文本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内心体验;就要能够为语文教材透射出来的人性美、人生道理、生活价值观所吸引,获得启迪。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全文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写法,同样是柳树,一株是伫立在青海高原的柳树,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一株是生长在平原水边的柳树,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两株柳树因为不同环境不同命运也造就了不同的生命力,炼就了不同的意志和品质!学习这篇文章,我没有就文学文,而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认识。有学生就讲:生长在平原水边的柳树,是不是就是娇生惯养的我们呀,一遇挫折就无所适从,一遇委屈就感觉天崩地裂;有学生讲:我们虽然是有些养尊处优,但我们应炼就青海高原柳树的品质,敢于和一切困难挫折较量,绝不认输,绝不轻言放弃!……对于学生的交流发言,我也进行了总结:“我们也许无法选择出生、生长的环境,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要敢于面对现实,认准目标勇往直前!《小草和大树》中的勃朗特三姐妹、轮椅上的霍金、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样富有理趣的文章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就理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知能力,还要注重学生自我培育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这种核心素养的理性思考,引领孩子们深度学习。

二、深化:教学引导体味独特意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能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课本看课本,多思考语文教学的大策略,从大处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收效会更大。”确实是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而需要高屋建瓴,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为学生人格的形成、品性的养成奠定厚实的基础。深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度体味,自觉感受母语的无穷魅力,不断积淀文学素养,获得成长的动力。

1.以读化文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涵,感受语言魅力,形成语感的最佳路径。古人就非常讲究朗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与陶进士书》中说:“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元代诗人贡奎 《雪晴》诗云:“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朗读,可以使我们深刻领会阅读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从而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桂花雨》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在教学“摇桂花”一段文字时我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乐和趣。抓住一个“缠”,让学生上前来演绎“缠”的情景,缠着老师说出:“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学生有娇声地缠,有撒娇般地缠,有皱眉着急地缠,还有欲哭似地缠……这里通过师生的演读,巧妙地把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和小琦君当时的生活情境连接起來,挖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语言品味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解读和生活情境。而“摇花乐”这段中,师生一起真情地参与了摇桂花的过程,通过播放动画,学生置身情境中想象感受“桂花雨”的芬芳和“摇桂花”的欢乐,真情地喊出了:“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达到了精神提升与语言发展的自然高效的融合。

可以说,以读化文,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对话、悟读中融化文字的内在情意,产生心灵的震撼,经历深度语言学习的过程。

2.以文化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孩子喜欢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英雄壮举都深深震撼着他们。以这些教材学习为桥梁,唤醒孩子们的意识,激发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以后踏上社会的交往工作中能够以这些人物为榜样,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形象,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海伦·凯勒》是一篇多么感人的文章啊!小海伦一岁半时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她不屈不挠,顽强学习,最终考取了大学,并且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残疾人的身上。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倾吐心声,反思自我,重新为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我还推荐他们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人写了一篇读后心得,还撰写了座右铭进行交流。

在学习《“番茄太阳”》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盲童明明内心的乐观和坚强,感受她心中充满着阳光、充满了爱心的品质;在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我启发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也要像司马迁那样做一个活得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哪怕是遇到再大的挫折甚至是屈辱也要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种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是我们深化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意义所在。我们要能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从他们看似平平常常的言行和经历中感知他们的人格魅力。

3.以人化情

人世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志情……珍惜种种情意,架构人间真情,才能创造和谐社会!我们的教材,篇篇都是情真意切的文学作品,篇篇都是人间真情写照的代言人。教学中,展开深度学习,深化学生对真情的认识和感悟,激发他们对人间美好感情的珍惜和爱护。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得感谢苏教版的编辑们,使孩子们在尚未成年之际读到了这样一篇语言平实却包容着中华千年相传却在今天几被忽视了的人间美德——母子情深!每次捧读,都会被自然流畅的叙述所撼动,那侍奉床前的儿子下意识的举动和联想,那卧病不起的母亲轻描淡写的话语,特别是母亲后来悄悄溢出的泪水,似一线清泉丝丝润入读者的心底,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在教学中我把握了文中两处重要的情感“节点”:第一处, 如果说开始“我”抱母亲是被动的,那么后来的抱母亲却完全是积极的、主动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学文、悟情,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体会到“我”对母亲有钦佩而到感恩的情感升华过程;第二处,文中最后有这样两句话:“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从母亲的眼里流出来。”母亲的“无数次”凸出的不仅仅是舐犊情深和母亲博大的胸怀,当今时代,孝道的不在折射出中华诸多优秀传统的褪色。这着实令人心酸!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醒悟已经迟了一些,而作为年龄尚幼的学生,不能再重蹈覆辙。孝敬母亲,尊重长辈,实在是一件时不我待的大事!学会感恩,要从现在做起!

可见,以人化情就是在人物细节描写的语言中品读感悟,深化对人物形象、人间真情的感知,获得情思共振,这对焕发学生内心潜藏的真善,培育他们的美德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深刻:释放情怀滋养孩童心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劝诫我们只有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鉴别力。 对于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反复读,读反复,细细品味,方知其中个味。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感知语言文本,识得其中真情真意,才能获得心灵的滋养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短短四十分钟难以让所有孩子尽情表达,如果转而给他们书面的表达机会,将能让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进一步梳理和释放。

1.心灵刻画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谓:“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模写并表现自然气象和形貌的时候,就以外境为材料,形成一种心物之间的融汇交流的现象,一方面心即随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心与物、“心灵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主体与客体总是处在一种相互交流、双向运动的关系中。

《雪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文章以“我”为明线,“爱”为暗线,雪儿为主角,表现了“我”和雪儿勇于战胜困难、放飞自我、向往自由的精神。课文最后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①我深情朗读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到“我”内心的快慰,感受到这是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此时,我带领孩子一起回顾课文:“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我进一步质疑:“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从而体会到“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③我启发学生放飞自我,用笔把心中的话写出来: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是否又会勾起“我”对雪儿、对那段美好日子的回忆呢?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此时此刻,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了与雪儿的真情对话之中,达到了身心交融的程度。

心灵的刻画,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潜伏于文本间的真情善意给感悟出来,在与文本形象的对话中产生心灵的震颤,在学生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2.形象塑造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来自生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让孩子们喜欢、敬仰。以典型的教材为例,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将有利于孩子们学以致用,借鉴模仿,积极创作表达。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场景。课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第二自然段先从面上描写了四百多名官兵群体抗洪的景象,注意抓住大家的行动、内心以及喊出的口号来表现大家奋勇向前的精神;而第四自然段则从点上着重描写了连长黄晓文的英雄壮举,文章抓住他毫不犹豫的系列动作、斩钉截铁的语言表现了他铮铮铁汉的本色。

这样经典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很值得学生一试。当时,我校春季运动会刚刚举行,我特意向学校借来了影像资料在班级进行了播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重温当时热气沸腾的场景:一方面注意整个运动场上的景象,一方面聚焦某一两个运动员的表现,联系当时自己在场上的观察体验,做到点面结合进行创作,写出运动员顽强拼搏、勇于争先的精神。

形象塑造,是教学深度发生中由内而外的表现,是学生领悟了写法,结合自身经历和对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的过程,自然也是他们心灵的再塑造,思想的再净化的深刻转化过程。

3.思维升华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演绎思维……选择适时适宜的思维方式对于优质高效地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体验感悟式思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产生对事物的情感,再通过情感与想象的融合,形成深刻的体验,获得真切感悟,从而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

知情相通式思维。每一篇文章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体,她既是理性的,又是激情的,然而语文课堂如果只有理性,那就显得过于沉闷,不利于燃起孩子学习的情趣;如果语文课堂充斥着激情,那也不是好事,试想只有内心的激动怎还会有冷静的思考,潜心的涵泳?教师的艺术就在于恰当平衡理性和激情的关系,让理性和激情有机结合带来智慧。而在教学中注重知情相通式思维,则能够带领学生在母语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

自主生成式思维。学生只有在这种自主生成式思维中学习,才有可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生,从而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学习策略能够解释近80%的成绩变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是弥补其学习的个体差异的最佳途径。

课堂中还必须关注思维的深度、广度,真正活跃的课堂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能“动”起来,又要能“静”下来思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思维中互动,在互动中思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教学中智慧的“催生婆”。

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语文课堂要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磁场”,就得让语文学习深度发生,在教材上做到深厚处理,教学中做到深化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李春华.让学生深度而真实地学习语文[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

猜你喜欢
深刻深化
一片树叶启情思
深化应用SG186营销业务系统提高计量资产管理水平
浅谈作文立意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