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难点突破四招式

2018-08-08 09:29秦雯
教育界·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难点突破拓展性指导策略

秦雯

【摘要】针对课内外阅读脱节的现状,笔者探索出基于小语课文拓展性课外阅读的重点指导策略:对接原文,精选课外阅读文本激趣;联系背景,品味课外阅读文本怡情;优化方法,感悟课外阅读文本增效;比较写法,用活课外阅读文本练笔,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课外阅读的难点,达到以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拓展性;课外阅读;难点突破;指导策略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家长、学生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景的热闹场面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学生究竟该读什么书?怎样去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怎样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课外阅读如何为语文学习激趣增效? 都是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怎样才能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两条相互交织、共同生长的“常春藤”,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在这两条“常春藤”上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开放出美丽的花朵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出了小语课文拓展性课外阅读的重点指导策略。

一、对接原文,精选课外阅读文本激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一步也走不出教科书的框框,也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1]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改编或节选自名著、名篇,但因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入选课本时,编者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因此,学生就无法感受到原著中发人深思、引人玩味、让人会心一笑的精彩表述和个性表达。教师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去亲近原著、深入阅读原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案例回放:

《月光启蒙》教学片断

师:诗人的母亲不识字,但天资聪颖,能说会唱,她用一首首民歌民谣滋润着诗人幼小的心田,让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然而,就是这样的母亲,晚年时却得了老年痴呆症。

PPT 出示原文中母亲得病一段往事的描写

师:谁来给同学们读一读?(配乐朗读)

师:听完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那份深深的感激,对母亲浓浓的爱。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难过、痛苦的心情,母亲病了,他却无能为力,不能改变这一切。

……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吗?

生:诗人是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来表现母亲对他的影响,抒发他对母亲的感激。

生:诗人是想通过对童年甜蜜往事的回忆衬托出现实中的痛苦。

……

師:现在,我们再来读课文,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案例分析:

1.由课文到原文,阅读面在拓展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诗人孙友田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月光母亲》,在诗人的童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在夏夜的月光下,爱让母亲忘却了白天劳作的辛苦,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吟唱讲述民歌民谣,可以说孙友田成为诗人与母亲的聪颖以及母亲给予的爱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在入选教材时删减了诗人母亲得病了这一相关背景,这就使文章的内容略显单薄,诗人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教师适时地对接原文,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读原文《月光母亲》,再进一步地去读读孙友田的其他作品,从而由一课的学习拓展到完整原文的学习以及一个作者、一类文章的学习。

2.由兴趣到经验,体验度在加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2]。引导学生对接原文的课外阅读,唤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更多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各类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而且对作品会有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理解,对人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人物性格特点的了解也会更透彻,特别是原著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和其习作能力的提高,更是改编作品和节选作品可望而不可及的。对接原文,既协调好了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又让学生丰富了阅读体验,在浓厚的人文情怀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完成与作者的心灵共振。

二、联系背景,品味课外阅读文本怡情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佳作,但有些文章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浅的缘故,一时无法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读、去想、去思。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些课文,引导学生以文章的作者、相关的背景作为课外阅读的拓展点,去熟悉文章的作者、背景,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评点、札记,为随后进行的课文研究和探讨打好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阅读起来自然比较轻松愉快。

案例回放:

案例分析:

1.基于背景的学习,人物形象更鲜活

《二泉映月》一文是以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的苦难经历以及他对音乐的挚爱和不懈追求为蓝本创作的。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生平及阅读《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阿炳曲集》等,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阿炳所生活的时代和阿炳凄惨的个人遭遇,再去学习课文,文中所描述的人、物、情在他们的大脑中就能鲜活起来,对阿炳能在那样的境遇之下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更生钦佩之情,同时,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中对《二泉映月》一曲所反映的跌宕起伏的情感的描写。

2.立足课前的铺垫,领悟内涵更深刻

通过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增长学生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潜心会文,领悟文本内涵,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颐养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点”扎扎实实,“扩展”丰富多彩,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就可以相得益彰[3]。

三、优化方法,感悟课外阅读文本增效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及阅读材料的选择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共同阅读的同时,应当注意到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教师在进行拓展性课外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篇课文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同一类的不同课外阅读文本进行阅读,以“课外拓展阅读感悟卡”的形式反馈阅读的成果,从而达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集体阅读和自主阅读有机整合的目的。

案例回放:

学生读后感节选:

案例分析:

1.运用感悟卡,能力提升快

《珍珠鸟》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冯骥才以亲切、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小珍珠鸟可爱的外形以及他对珍珠鸟的爱护,展现了人与鸟友好相处的美好温馨的画面。《燕子》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同样是写小动物,作者郑振铎则以活泼、欢快的语言展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小燕子灵活轻快的特点。在课内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同类的文章阅读,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写在感悟卡上。有了课内学习的基础和情感的铺垫,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就会感到十分亲切,理解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而通过阅读感悟卡的整理,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主题,使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

2.优化好方法,阅读增效能

倡导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维的碰撞;阅读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的迸发;研究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智慧的磁场[5]。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学生由一篇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学习,延伸到一组写小动物文章的阅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认识与掌握。同时,课外拓展阅读感悟卡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习惯,《海燕》的读后感就是学生对课文《燕子》更深层次的一种领悟。课外阅读方法的优化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也为课内语文学习增了效。师生在课内外有滋有味地吮吸着阅读的甘露,就能听到学生在语文广袤的天地中拔节成长的声音。

四、比较写法,用活课外阅读文本练笔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6]因此,语文拓展性课外閱读的目的不止在于阅读本身,而是要掌握一把钥匙,用它去开启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比较是最容易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领悟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的。只要比得恰当,则越比内容理解得越清楚,越比方法掌握得越深刻。在此基础上,用活课外阅读文本练笔,使学生不仅知道文章的表达方法,而且还能够掌握这一表达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出”与“入”。

案例回放(见附表)

案例分析:

1.由阅读延伸到写作,使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

由《青海高原一株柳》引入了《杨柳》的拓展阅读,并通过对写作内容、情感、方法的异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写物的基本方法,还认识到可以从不同的立足点写出同一物体的不同特点。课后的练笔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没有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浅层,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2.由比较学会了鉴别,使阅读不再是“管中窥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7]比较性拓展课外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学生不再是管中窥豹地去认识作家作品,而是学会了鉴别、表达。由于作者对柳树的认知、情感及自己心境的不同,笔下的文字也就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描绘同一个事物。而教师在教学中选好分析、鉴赏、模仿的切入点,就可以为学生多打开几扇窗,使学生阅读的内容更加广泛,也可以使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识从点延伸到面,在练写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表达方式,为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这个阅读的重要基础,更应当由课内阅读向课外有效延伸,把课内外的阅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课内阅读是主导,课外阅读是补充;课内阅读是热身,课外阅读是实践。总之,课外阅读难点突破必须以课堂为核心进行适宜的拓展性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更会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全一册) [M].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荀艳敏. 课内课外相结合 提高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35.

[3]刘光芬. 以课文为媒介,架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J]. 中国校外教育,2015(4):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刘章云. 巧借课文教学 指导课外阅读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3):35.

[6]钟诗莲.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透视 [J]. 教育导刊,2012(10):75.

[7]方燕青.开展扩展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173.

猜你喜欢
难点突破拓展性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生作文难现象分析研究
初中英语拓展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