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听、说、读、写,培养语文学习力

2018-08-08 09:29王晓蕾
教育界·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听说读写低年级学生

王晓蕾

【摘要】根据低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正确引导,关注他们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和提升他们在早期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持续有效进行学习,使他们真正地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势,以便更好的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听说读写;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对于低年级学生,必须在早期教育阶段就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力才能更好的学习。

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而且理解能力也相对差一些,他们学习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并带有尝试性的特点。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根据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正确引导,及早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持续有效进行学习,使他们真正地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势,以便更好的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力的生成研究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滋养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语文学习力概括的说,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语文知识资本的能力。

1.学习动力的研究,就是要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小学低年段的孩子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任何新奇有趣的外界刺激都可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分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对象和活动,却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注意。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需要越强烈,动力也就越强劲。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需要,让他真正点燃自身的“发动机”,他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2.学习能力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怎样学习”的问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教师课堂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生活经历、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让学生在对已有知识的继承和掌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新知和创造新知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技能,学习的各种能力才能被逐步培养起来。

3.学习毅力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样的活动,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于产生厌烦情绪。培养学生“学会勤奋,持续学习”不仅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功的保证,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任务。

二、探索小学低年段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能力以及写字能力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换言之,我们的日常教学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实施怎样的教育,孩子便是在体验什么样的生活。

可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认了几百甚至上千字后,却不会阅读,不爱看书,单独拿出来都认识的字出现在书里就不认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识字方法造成的影响。早期识字虽重要,但不一定识字量越多越好。如果只为了追求识字量而对幼儿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孩子的学习兴趣会受到严重挫伤,上学后容易后劲不足,甚至还不如入学前没有学过识字的孩子。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易于理解,又能把繁多庞杂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练、通俗有趣、富有节奏,便于联想和记忆。

(1)发挥想象,联想识字

生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一年级生字量大,学生不容易记忆,怎么办呢?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常利用孩子形象思维的优势,联系他们熟悉的事物,发挥孩子般的想象力,赋予抽象文字以形象特点,让难以记忆的生字变得鲜活起来。

比如,“事”字的笔画比较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丢笔画,于是,在教学“事”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把它看成是一个羊肉串,最后一笔竖钩上串着三块好吃的肉,它们从小到大,分别是:一、口 ,学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就特别开心,一写到它,大家就流着口水说,可以吃香喷喷的羊肉串啦!

(2)联系生活,趣味识字

“吃羊肉串”的“吃”字,学生容易将右半边“乞”写成“气”,于是我跟孩子们说,“吃”要用口,所以左边是口字旁,而右边“乞”的第二笔横和第三笔横折弯钩之间形成的通道就是我们的喉管,如果咽喉中卡了一根鱼刺多痛苦啊,那还怎么吃东西呢,所以这中间千万不能加一横。同时,吃了东西后,我们的肚子就变大了,所以最后一笔应该是横折弯钩而不应该是横折斜钩,这么一说,学生就很少再有写错的了。

再比如“看”字,它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手”字旁,下面是个“目”,就是把手放在眼睛上,能看的比较远。于是我联系孩子们熟悉的孙悟空形象,孙悟空火眼金睛,他看东西的时候,就会把手搭在眼睛上面,“目”字里面的两横就代表我们的两只眼睛,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看”字的写法。有学生会很不经意地将下面的“目”写成“日”,我看到之后,就哈哈大笑,说,哎呀,你怎么是个独眼龙啊?全班都笑了,写错字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地把错字改正了。于是,下次再写到这个字的时候,就有同学会提醒大家:千万别当“独眼龙”!

(3)生活为源,科学识字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例如,教“鹿”时引导学生观察“鹿”的象形字,再联系学生看过的鹿的形象,把其比作鹿的眼睛和四条腿,让学生记字形,这样联系生活的字理的介绍,增进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汉字的音、形、义三个要素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要让学生知其字理,解其意,尊重汉字的系统规律。比如:“页”本义为“头”,知道“页”的本义,那么“领、颊、须、额、颈”这些字就可以很好理解其义。如教“初”字,可以讲述裁缝剪衣服的故事,说明“初”从“衣”从“刀”,用刀剪医疗是制作衣服的开始,所以“初”有“开始”的意思。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了解了字义,一举多得。只有平时重视“部首字”的教学,能正确讲解部首义,就能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其他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4)巧编儿歌口诀,识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字形,把字与词、句、章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识字的外延,巧用了儿歌形式,如:“包”前有“手”抱一抱,“包”前有“足”跑一跑,你能像这样编一编吗?“包”后有“刀”刨笔刀;“包”前有“月”双胞胎;“包”前有“衣”穿旗袍……学生兴趣盎然,文思泉涌,俨然一个个小诗人,学习兴趣浓厚。接下来,在指导写字环节,老师又问:那么,这些字都有一个“包”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吗?这样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写好一类字。有专家曾经指出:“写字指导要找共性和个性,要指导写一个字,着眼一类字。”这点应该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写字时,应时刻关注的。这也是给学生自我学写字的一个拐棍,一个很好的方向标。

(5)在具体语境中识字,注重情感教育

2011版语文课标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特别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理念,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识字。为了让孩子们多识字,我要求孩子们做了识字剪贴本。这当中就出现了很多多音字。这时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使用汉字。因为“多音字”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不仅字义无法确定,就连字的读音也无从谈起。脱离了语言环境去识字,不仅增加了识字的难度,而且识字的效率也很低下。

此外,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渗透情感教育。如一下《识字8》教学时:“青”字与不同的部首相结合,你有什么发现?师引导:亲人间的感情叫——(生)亲情;师引导:朋友间的感情叫——(生)友情——这样既教了字,又让孩子知其义,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把孤立的识字写字和情感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规律。”④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要:“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是学习语文的最佳路径。

(1)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低年级孩子比较好动,加上识字量不多,往往静不下心来阅读。一年级学生可以先从讲故事开始,先培养孩子的听力,成为“听话高手”,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这样他们的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听多了故事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也会变好,对于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小孩也会思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思考力、理解力也同样得到提高。除此以外,还利用孩子爱听故事这一特性,在班级中定期举行读书会,请爱看书的孩子讲自己读过的故事,教师在班上对这些孩子极力表扬,评选他们为“故事大王”,而且联系家长一起表扬。其他孩子不甘示弱,也纷纷拿起课外书,人人争当“故事大王”。这样,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升上了二年级,孩子们的识字量多了,阅读量大了,除了定期评选“故事大王”以外,我还举行“读书小明星”比赛、舞台剧表演等各种活动激励学生阅读。例如:阅读了《小猪唏哩呼噜》一书,我就组织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编一个小舞台剧。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精心准备剧本、道具,他们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演出了自己生活体验,演出效果好得出人意料!

(2)选择适合孩子阅读课文的方式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方式也很重要。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学习了《小池塘》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边做动作边朗读,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3.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积累语言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一方面是授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叶老的话充分阐明了“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相结合。在教学中“读”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首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读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篇的含义;在读中去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讀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说” 即直接影响口语表达,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而是要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并且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懂、读透。虽然,真正的读懂、读透并不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但是教师长此以往地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积累却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在具体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让孩子们充分体会角色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的“读”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孩子们自己的口语表达。

(2)重视课堂训练,说好每一句话

低年级孩子说话常常不能准确、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话常常只说半句话,要不就是颠三倒四,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善于给孩子一个“拐杖”,一个扶手。例如:教学第二册《雨点》这首小诗时,我们拓展练习说话: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这时可以给孩子一个句式,几个画面:雨点落进 (什么地方),在 (干什么)。引导孩子让他们模仿课文,把句子说完整。

(3)利用看图说话,训练口语表达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识字6》内容与夏夜有关,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图上有几个人?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会说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说,然后读一读课文,是不是和你猜的一样?讲授不同的课教会他们不同的观察方法: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再去观察图片的时候会更有顺序性,做到心中有数,口语表达也会更加流利、有序。

总之,我相信只要抓住语文最基础的听说读写,找出适合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那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听说读写低年级学生
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激发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几点思考
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些做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