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纸”共舞

2018-08-08 10:23黄绍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

黄绍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立体造型活动“无从入手”和“机械模仿”的困境,提出以连续、创新、时尚的新折纸活动为切入点,有效开启儿童立体造型的创新意识。文章从“举一反三”“方法融合”“材料选择”“传承技艺”“时尚运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折纸活动的指导方法和运用思路。

【关键词】折纸活动;立体造型;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儿童的立体造型创新意识快速发展,他们渴望将平面的“形”转变为立体的“物”。然而,兴致勃勃之余,许多儿童又存在“无从入手”的畏难情绪,“欲往之”而先“迷惘”正是儿童开启立体造型之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创意、机械的模仿也是发展儿童立体造型创新意识的绊脚石之一,对于既定模式的膜拜和摸索失败的恐惧使得不少孩子缺乏创新的勇气。

“儿童的智慧在她的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提示教师发展儿童立体造型创新意识可以从“动手”开始,通过“动手”,启发“动脑”。折纸活动正是促进手脑协调、启发儿童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折纸需要缜密的思考与设计,可以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折纸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可以构建儿童的立体意识;折纸讲究举一反三,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然而,折纸虽然是传统艺术种类之一,但是因為容量和时间的问题,在美术教科书中体现得不够具体、不够深入,往往是一种或者几种技法的传授割据存在,未能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由于对传统折纸的偏见和忽视,折纸教学尚未获得更多美术教师的青睐;更迫切需要改变的观念是,折纸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导学生掌握技法、机械模仿,而更应该让学生做到延展加工、创意使用。

因此,笔者以“怎样让儿童的折纸活动更具连续性、创造性和时尚性,从而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立体造型创新意识”为研究问题,以社团活动作为研究平台,以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一、举一反三,尝试“我还能变成什么”

对于儿童而言,基础折法的学习必不可少,但同时教师又会担心他们误入机械模仿的误区。因此,引导儿童开展自主探索是基础折法教学中最可行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主动的研究中才能举一反三、求新求变,发现更多的折法。

学会看图、动手拆折、老师的范作是儿童开展自主探索的第一步。教师与其手把手地一步步教,不如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例如:学习如何折“双三角”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多个范作,让学生两人一组开展拆装研究,再向其他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双三角”折法并不唯一,孩子们可以产生多样的方法经验,同伴之间通过相互汇报交流了不同的方法,既提高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又发展了求异思维;最后,教师再出示图例,让学生去比较分析图例中各种线条和形状所代表的含义,此时孩子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更能形象地理解,逐渐学会自己看图研究。

当然,我们的教学绝不能止步于看图和模仿,否则发展儿童的立体造型创新意识只能是空谈。基础折法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孩子思考“我还能变成什么”,教师要关注孩子在折纸活动中“举一反三”能力的发展,不能以某一件作品的完成作为戛然而止的教学终点,而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用这个方法我还能做什么”“怎样变一变”的习惯。

因此,折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切实地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尝试,通过一系列大胆的“变”促进学生敢创造、想创造、能创造。从折灯笼可以发展为折兔子、从折蜈蚣可以发展为折毛毛虫……越来越多的发现会让孩子的思域不断拓宽,创新意识逐渐萌发、生长。

二、多元融合,关注“我用了哪些方法”

重复的折纸活动会逐渐消磨孩子的创作兴趣,表现形式也略显单一,不利于孩子整体造型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折为主,综合运用绘画、粘贴、剪刻、挖切多种造型方法让折纸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折好的动物可以画出面部五官、剪贴尾巴,装饰其细节;折好的建筑可以翻刻出门窗、植物,丰富其点线面;几个折纸作品还可以组合、联想,成为新物象……如此,折纸作品更加趣味横生,儿童的创作更加富有生机,这样的立体造型活动也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可能,又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

不仅如此,造型方法的融合运用还提高了儿童组合联想、统筹安排等多方面能力,让多种技能同时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在创作过程和评价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用了哪些方法”“是怎么运用的”“这些方法是否融会贯通、巧妙恰当”,逐渐帮助学生构建多方法创造立体造型的意识。

三、奇思妙想,探索“我用什么折”

教师应该给孩子传达一个理念:使用买来的专用纸张进行折纸,虽然易于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但终究还是缺乏创意;能巧妙取材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废旧材料,观其行,察其质,用其材,更能体现创作者的高水准。

不同材料的肌理、图案、质地可以传达不同的视觉效果,营造独特的艺术美感。台湾有一家著名的“纸箱王”,这家企业既有纸艺超市又有连锁餐厅,其中的物品大到房屋、桌椅、柜子、蒸笼……小至餐具、灯饰、摆设……无一不是用生活中废弃的瓦楞纸箱巧妙地折、插、拼接而成,许多游客、食客为此创意慕名而来,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也因其独特的“纸艺”运用而享誉世界。

可见,折纸选材的创意更能打动人的情感,比起“折什么”,“用什么折”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报纸、花艺包装纸、信封、废旧纸盒……各种质地、肌理、厚度不同的生活废弃品给儿童的折纸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灵感,也生成了触动人心的作品:一个用旧扑克折叠而成的收纳盒,一个用废旧纸板折叠、拼插而成的大型校园雕塑,一个用旧信封折叠出的花瓶……怀旧的色彩、粗犷的质感、自然的纹理,这些都是专用纸张无法体现的美感,谁不为这样别致的作品啧啧称奇呢?

美术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艺术节开展专题的废旧材料折纸创意竞赛,让“纸”的奇思妙想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生活,直至走进儿童的心中……

四、致敬经典,反思“我学到了什么”

同其他艺术实践一样,折纸也需要经常欣赏经典作品,多看才能多想,多想才能推动多实践,教师不必担心精致、高难度的折纸艺术作品会让儿童产生畏难心理。实际上,与经典相约,与大师对话,反而会激发儿童积极的学习欲求,触发灵感的火花。

每一次的折纸创作活动,教师都应该精心挑选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经典折纸艺术作品,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观摩、体悟。这些精品名作蕴含的高超的技能技巧虽然暂为儿童难以企及,看似距离甚远,但其中的创作思路、造型美感、技法技巧一定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儿童,影响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思路。

这就是艺术的传承,艺术的创新绝不是弃传承底基而不顾的空中楼阁,有传承才有进一步发掘、发扬的可能,所以尽情让孩子们去欣赏吧!

五、相约时尚,思考“我的折纸在哪里”

让儿童的折纸作品“活”起来,装扮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既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又能增添扮美生活的乐趣。显然,传统的展示方式很难达成这一目标,所以教师要拓宽思路,尝试在更多的新型载体上呈现折纸独特的美感,让折纸作品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富有时尚气息。

例如在平面的画作上借助折纸作品让人物、动物、花草、交通工具等站立起来,这样的美术作品是不是更吸引观众呢?再如,将学校的大墙面作为展示平台,将美丽的折纸作品拼成独富创意、大型立体的画面,既让折纸作品大放光彩,也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还可以巧妙借助诸多节日,让折纸作品与时尚生活越走越近:教师节,孩子们折出的朵朵花儿形态各异、爱心满满;圣诞节,报纸卷、插、折叠而成的大型圣诞树别具一格、引人注目;读书节,孩子们折出的纸风车上写满了读书箴言、诗情画意;童话节,各种折纸道具为故事增添特别的趣味……

与生活接轨,与时尚对话;与经典相约,与反思同行,儿童的折纸立体造型创作活动才能拥有更加活泼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石升.折纸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2] 孙华庚.以教育的视角谈折纸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1(11):18-19.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