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现代化的方法探析

2018-08-18 09:09张丽华
学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数字媒体教学方法

张丽华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古今释义,对文学经典阅读现状的分析,探索大学语文教育中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方法,并从互联网+阅读、整本阅读、试讲课等现代化方法着手,给予文学经典教学新的体验和新的视角。

关键词:文学经典;教学方法;数字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009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解释“经”为:“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即指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典”为:“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上,尊阁之也。”“典”指的是记载帝王之言行的特殊简册。《辞海》的现代文解释为:“经,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尔雅·释诂》解释典为“典,常也。”“经”“典”二字合一,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由此得知,所谓“经典”就是承载了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后来,“经典”被其他领域沿用,尤其是文学领域,指的是文学创作范式和标准,也包括思想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笔者在此主要探讨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一般来说,要历经很长时间的考验,有的不仅要经受时间考验,还需要一定的人力所为,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张爱玲的作品是后来被夏志清教授挖掘出它的经典价值的。“经典的形成过程绝非自然选择的过程,毋宁说它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高度区分性的过程,说穿了不过是对某些文学作品的优先选择和高度评价而已,这后面隐藏着的是复杂文化领导权。”[1]在当今视觉时代、媒体时代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学经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文学经典阅读现状

根据接受美学观点,作品的最终价值和意义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努力完成的。现在社会流行浅阅读、代读、读图,对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经典阅读,很多人非常拒绝。文学经典阅读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学生普遍对文学经典作品没有深入认识。孟繁华说:“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特别是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是文学不断走向式微的原因和条件。”[2]孟繁华指出了文学阅读的外部环境不乐观。

二、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的现代化方法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来源于经济资本,尽管有相对自主性,它也在总的原则上受制于经济资本[3]。在如今商业话语的环境下,如何在教学中赢得学生的青睐就显得非常重要。

1.互联网+阅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阅读不再限定在某时某地,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读。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使读书成了便携式的活动了。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阅读环境,我借助数字媒体的发展,自己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加入了对分易这样的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分享课件、推荐阅读书目等都在平台上发布,学生都能及时收到,若有疑问,也可即时交流。互联网+阅读使得师生互动便捷快速,增强了一直较为疏淡的师生链接。为了加强文学经典教学效果,我会在公众号上将推荐文本的内容全文转入,以便学生拓展相关阅读。比如,在教授王安石的《明妃曲》时,我就将推荐篇目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马致远的《汉宫秋》、曹禺的《王昭君》全文转载。学生只要关注了公众号,即可及時阅读。

3.整本阅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整本阅读能够追根溯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文意自然融会贯通。但反观现在的大学教育,几乎都是只有单篇短章,而无整本阅读。很多学生对于经典的接触仅仅局限于教材的选篇,极少主动去补充整本阅读的内容。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找不出几个熟读经典作品的人。根据我在课堂上的经历和经验,现在的学生对于经典的认知大部分就停留在教材上的几个故事,很少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会主动补充许多相关联的经典内容。为了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经典进行整本阅读,我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将经典作品的全文转入,然后针对整本阅读布置作业。为了加强督促,我会在课堂上对学生抽查阅读情况,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

4.试讲课。有人说,要让人快速地掌握一门知识,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做这门课的讲师。几年来,我一直践行让学生试讲课的教学方法,收获甚大。每个学期,我会安排两次试讲课。比如这个学期大学语文上文学阅读与欣赏部分,我就在第一章诗歌部分的第四次课上,安排学生试讲。试讲效果表明,学生一旦认真对待,绝不会比老师讲得差。有的学生下了很大功夫去查找资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见解。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一旦他们想“出人头地”,常常会花很大力气去做一件事。

当然,教育要因材施教,比如讲到话剧部分,我们也会截取某个话剧片段,让学生组织表演。其实,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经典与人的相遇,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作为真正的接受者,如果不能参与其中,那么课堂对他们就是无效的。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文学经典阅读不可能影响每个人,也不可能改变每个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对文学经典阅读调整预期,以平常心去对待它。

总之,在不断探索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道路上,我相信,与时俱进的教学,一定会让文学经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参考文献:

[1] 周宪.经典的编码和解码[J].文学评论,2012(4):86.

[2]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J].文艺争鸣,2005(5):7.

[3] 侯文辉.权力诉求视野中的艺术生产——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理论解读全国美展创作现象[J].艺术百家,2009(6):198.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数字媒体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永恒的莎翁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