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

2018-08-20 09:33李云
考试周刊 2018年7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如今我们所推崇的“童心特质快乐课堂”并非是让学生“疯玩”,也不是无节制地让教师“放羊”。是需要通过有效调控教学形式,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达到教有法,无定法,贵得法的目的。概括来说就是使用“情”动、“知”动、“意”动和“行”动四大方式。

关键词:音乐审美观念;音乐教育;“意”动;学习参与性

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我们所推崇的“童心特质快乐课堂”并非是一味地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疯玩”,也不是无节制地让教师随心随意地“放羊”,是需要通过有效调控教学形式,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达到教有法,无定法,贵得法的教学目的。

那么,如何达成以上理想效度,便需要用音乐课堂中学习情感的愉悦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课堂练习的完成度这四个“度”来检验课堂,也就是关注“情”动、“知”动、“意”动和“行”动。

一、 学习情感的愉悦度——“情”动

音乐课强调的是体验音乐丰富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音乐过程的美。它不只是1+1=2的认识活动,而是1+1>2的感性活动。如,欣赏教学时,作品分析任务下的聆听,往往只注意音乐作品的各个局部,如主题发展、曲式结构、音色搭配、力度变化等等,是“肢解”式的认识活动,偏重理性。而音乐审美强调音乐情感上的把握和体会,是感性体验基础上的深刻感悟,是情感愉悦度的升华。所以,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避免审美饱和。假如连续倾听一首音乐作品,不可避免将产生审美饱和现象,即“听腻了”。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变化教学方式,选择多样的音乐教学形式丰富音乐课堂,始终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地投入状态。“情”动的音乐课能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让音乐课氛围融洽和谐,能让知识以最直接有趣的方式进入到学生脑海中,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高境界。另外,也要避免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脱离音乐本体,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做法。

二、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知”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具有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在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而教学目标的设计,也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情的分析。音乐教学内容,大部分是音像资料,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对音乐作品有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找到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形成“知”动,从而使音乐课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彝族器乐曲形式的《阿细跳月》,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首欢快的舞蹈性质的民族器乐曲。作品主要通过音色的变化、转调、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表达舞蹈时的喜悦心情。对音乐作品有了了解之后,还需要查找資料,深入研究和掌握作品。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风格,还要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这样会让学生更能理解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意”动

如果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学理的知”,那么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就是“亲历的知”。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学习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本身的“意念”“意向”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就形成了“意”动。“意”动带来“心”动,“心”动就自动带来“行”动了。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注意有起伏的现象,尤其少年儿童注意力稳定的程度是波动很大的。所以,音乐教师要从学生本质特点出发,充分利用音乐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得其乐,没时间“走神”。例如:运用打击乐器或小型乐器演奏,开展韵律活动或小小舞台剧,采用自我编创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动等等。新课标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音乐展开学生的参与活动,而且要难易程度相当,太简单就会造成无效参与,太难也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的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而不乱,静而不呆;动静交替,张

而有弛”,达到真正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效参与体验音乐活动。

四、 课堂练习的完成度——“行”动

“行”动是课堂检验的标准,也是能力的评价。在课堂中,也就是练习的体现。练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是教师提出练习任务,说明要求和方法,并示范,然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最后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重复的次数和练习类型是影响练习效果的两大因素。一般而言,重复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另外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其实,在现代中国教育教学中,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培养,从而鲜有纸面上的课堂练习。在一节音乐课中,教师一方面将很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习歌曲和乐理知识上,另一方面,教师也尽量扩宽学生体验、模仿,探究、发现、创造的技能模块。在其他学科中,通过批改纸面练习,教师可以了解班级中每位同学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在音乐课程中,学生的练习方式具有多元性,如时值音高、节奏节拍、音乐术语和作品演唱、作品背景、聆听感受以及打击乐器或小型吹奏乐器演奏等等。然而面对短短一节音乐课,面对众多的学生人数,大家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探究、一起创造,是很难对每个学生有一个详尽的评价的。因为学习支系十分庞大,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不擅长的地方,所以当前的音乐课堂练习的完成度并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掌握,而是更加重视发展,弱化选拔,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发展过程。“行”动的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了。

总的来说,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音乐课堂中学生将经历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这四个基本阶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各自有特定任务和相对独立性。的确,每次上音乐课的时候,学生们只要听到音乐就一定不由自主地想要抬起手或脚打拍子,要不就是随意跟随音乐晃动身体。音乐课就是让学生“手舞足蹈”的一门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的要求,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音乐教学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审美情感教育,使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统一。在音乐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动、“知”动、“意”动和“行”动,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大问题,也是新课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大体现。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学习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云,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