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切入也精彩

2018-09-08 11:14钱仁宝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8期
关键词:邓稼先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钱仁宝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行课程”,它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在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渗透人文主义情怀,体现语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课程灵魂。像《邓稼先》以文题切入的教学流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特点。

一、披文入情,激活文本

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快速披文入情,感悟理解。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品析的基础上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激活文本,抓住文本的细部探幽发微,文本才会获得生命。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通过诵读不仅可将文本中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文字演绎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让学生获得发现体悟情感的乐趣,拉近学生于文本的距离,不仅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艺术世界,更重要的是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邓稼先》这一课,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留10分钟左右让学生自由朗读,创设一个潜心阅读的空间和思考的天地,让文本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得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在学生找出有关( )的邓稼先的具体语句时,让学生感情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体会。课堂教学任何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不应离开诵读文章,要让学生在阅读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去领略语文的美。如果《邓稼先》这一课学生没有进行有效阅读,没有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没有让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就匆忙提问,即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某些看法,可能也会比较肤浅,不一定能快速准确体会到文中作者表达对邓稼先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的赞美之情。没有披文入情,怎有心灵对话。

二、着意精神,着力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去自主探究体验感情,能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能与文本心于心地对话,能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并在阅读时碰撞出火花,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抓住语文教学这课树中语言这个“根”,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所有的教学环节的设置都应从文本的文字引发而出,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且要立足文本并扣住文本,不架空文本,要“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要教会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品析,进而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不能在教学中脱离文本词语“满堂问”,游离文本文字,失其本色,舍本逐末。

给课文《邓稼先》文题加修饰语,就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抓手,让学生紧扣文本提炼修饰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多次进入文本找依据,在品析语言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对文字用力感悟中学会了运用和表达。而有时我们常常在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中脱离了文本语言去谈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忽视了对文本語言的学习运用。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和,才能实现文道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立足文本,大胆取舍

语文课上有时教学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究其原因是教学目标过高,教学重点过多,教学容量过大造成的。著名学者钱理群曾就鲁迅某篇作品的教学打了个比方:教师犹如一位导游,由于时空有限,不能带领游者遍观山中亭塔洞峰,只可重在指点几处名胜景致,让游客依据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自己观赏品评;至于其它远山近水、点景片物则由游人去远眺遐想,或指导游客利用余暇,自己寻幽探微。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积极倡导“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读书方法,意在强调阅读要有特定的重点意向。

语文教学,首先要根据教材和本班学生心理状态、实际语文能力,深入思考,反复斟酌,确立明晰而精要的充分体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且能有较大把握在课内实现的教学目标,设计能突出教学重点的系列问题组块,引导学生从几个层面与不同角度进行富有一定深度的生命对话和心灵交流,并能及时调控教学流向,使之纵横收放而始终不偏离本节课教学重点,从而使学生在充分自主合作探究中,切实学到几点主要知识,习得几种语文能力;其它并非涉于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内容略及或不及,以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邓稼先》的阅读教学中,笔者精简了对课文每个板块的内容概括和视频播放,重点突出通过给文章标题加修饰语来理解探究的对话环节,来实现在平实语言中体会邓稼先高尚人格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模仿句式评价,收集相关材料写读后感,让学生在品读感悟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当然,不否认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进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反对一些花哨的表面文章。一节课只要能在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趣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突出三两个教学重点,达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和发展学生一两方面语文能力,应该算是一堂成功的课了。

猜你喜欢
邓稼先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稼先的故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