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18-09-10 07:22唐会容
南北桥 2018年17期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唐会容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初读、细读、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语境的深邃,获得情感的陶冶;使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155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放手让学生去读,还要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学会读的方法,掌握读的技巧,读的入情入境,讀的有滋有味。下面,我就如何知道学生有感情地读,谈些肤浅的认识。

一、抓住“基调”

一般地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当然,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感情基调,在感情朗读指导中,要告诉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可读得舒缓、优美些,语调明亮些,语调稍慢些,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内容而定:反映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欢快些,语调活泼些,如《大海的歌》《花潮》等;反映黑暗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如《小珊迪》《凡卡》一类文章。诚然,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还要依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为了表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就要读得低沉些,慢些;而描写小女孩的幻想部分,则要读得高昂些、快些,以表现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捕捉“提示语”

课文中有些句子,特别是引用人物的句子,本身就是对朗读的一种“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如《珍贵的教科书》第十自然段有这么几句话:1.我扑在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学生根据提示语“大声喊”,便可知这句话应读得大声些、急促些,语调中带着焦虑,以表现“我”的悲痛与焦急;2.指导员嘴里叨念着:“……书……书”,根据提示语“叨念”学生就能懂得这句应读出“连续不断的小声呼唤”,以体现指导员一心想着书,所以一醒来就反复低唤着“书”的心情。

三、比较阅读

采用师生朗读对比,区分出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是目的,但不可忽视实现目的的手段。即引导学生对别人的朗读效果认真品析、体会,并充分讨论,阐明对同学朗读质量评价的观点和理由:好,要讲明好在哪里;不好,要指出怎么不好,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训练,不仅触及于语言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触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感情。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可帮助学生找到较好的感觉,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一定要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轻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但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我有意识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读,然后,请同学们们相互评议。学生在互评互读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有的说:“‘脚一跺’说明小金华对敌人十分憎恨,报仇决心大,应该读重一些。”有的说:“‘嘴角抽动’应该……”随即示范了一下,说:“这样读才能看出小金华的悲痛,但又忍住没哭,她是多么刚强啊!”有的说:“‘一定要报仇’要读得铿锵有力,因为小金华报仇的决心很坚决。”此时我再让被评议的学生反复试读,掌握读的技巧。

四、补足朗读

在“以读代讲”的阅读教学中,除让学生认真读懂课文原句段外,有些句段还应引导学生读出字词的弦外之音,读出课文句段中因简缩、跳跃等原因而形成的“空白”内容。这也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方式。如《白杨》中的一段是: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补足朗读法,现摘其片断如下:

师:(读课文)“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

生:(补足)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在新疆工作,妈妈为什么也在新疆工作。

师:(读课文)“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

生:(补足)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读课文)“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

生:(补足)不知道新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补足朗读法”更多的是在具体内容空白处补足朗读。

五、变式朗读

在讲读课文中,教师有时可通过变换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品味,这是语言训练中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方法。如《瀑布》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正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也是收束全诗的神来之笔。作者妙用一组比喻“如烟,如雾,如尘”,写出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时的动态,如轻烟袅袅上升,似迷雾朦胧一片,像细尘纷乱飘落,形象含蓄而富有神韵。

在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采用自由吟诵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姿。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句诗时,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法朗读,进行对比分析,想想使用哪种标点朗读更恰当。这样使学生体会到用顿号,停顿短而均衡,语调显得平淡;用逗号,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再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乐声,表情朗读,口诵心惟,从内心深处去真切地欣赏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美,让他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变式朗读主要是变换语气语调语速等。又如《鸟的天堂》中的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若以陈述的语调变读,作者那种直抒胸臆的情感则难以表达出来。通过比较变读,同学们就能更好地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练就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