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中职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9-13 04:58梁耀
职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校企中职技能

梁耀

摘 要:针对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成果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了“SPT” 校企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校企协同开展“创新学习阶段(Study)”“创新实践阶段(Practice)”和“创新转化阶段(Transformation)”三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实现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职教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 三结合 三阶段 “五小”微创新

一、问题与困惑

1.很多学生没有经历创新各阶段完整的过程,逐渐失去参与创新的热情

现行创新教育比较笼统,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参与创新的学习、创意的产生、创新的实践和创新产品转化的实现各阶段过程中,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存在一定盲目性,逐渐失去参与创新的热情和新鮮感。

2.学生喜欢学习新事物,但是缺乏对技能执著追求和“工匠精神”的坚守

学生喜欢学习新事物,喜欢各专业的技能实训,也喜欢创新教育,但是经常出现“三分钟的热情”,缺乏对必备的技能技术和创新精神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坚守,偏离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本质。

3.校企协同创新少,创新作品质量普遍不高,“落地”产品少之又少

现有的创新课程教学,只偏重创新案例的传授;创新实践没有有效地结合技能训练开展;产品转化环节中,没有紧密联系企业实践,很少开展师生之间、校企之间、创新创业有关人士之间的交流沟通,没能进一步改善优化创新发明作品,所以很少有创新作品能够找到合作企业,实现创新“落地”。

二、实践与探索

针对以上的问题与困惑,笔者学校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作为指导思想,形成“技能为核心,实践为根本,创新为动力”的中职办学新理念,内化工匠精神,把学生的创新教育分成在三个阶段:即“创新学习阶段(Study)”“创新实践阶段(Practice)”和“创新转化阶段(Transformation)”,与企业合作,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作品质量。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和创中学,申请专利,与企业合作,参与从创新的学习到创意的产生,最后转化成为实实在在产品的过程,从而实现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职教服务社会的能力。

1.创新学习阶段(Study)

(1)实践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内容: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五小”中“小问题、小建议、小创意”活动。

(3)实践探索: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四方面”丰富并夯实创新课程基础——供学生多项选择学习。学校为浙江省创新创业课程试点学校,结合省选择性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全面普及创新教育”“开发创新创业选修课,培养创新特长学生”“开发创新创业活动课,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创业网络课程,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等措施,建成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选修、活动和网络课程体系,夯实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跨界组织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各行业工匠开发创新教育类选修课程、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课程配套资源,给学生创新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二,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把企业“小问题”课堂研讨形成“小创意”。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研组活动,有效应用学校承建的浙江职教创新创业网站、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和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网站,探索创新教程结合企业群协同开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把企业发布在网站平台上的“小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收集学生提出的各种“小建议”,总结整合成“小创意”,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后带回到专业学习中进行“小制作”、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小发明”,从“小”入手开展微创新,与企业实际结合,容易出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动力,有效推动了普及。

第三,完善创新型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工匠精神”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创新课程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完善建立创新型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让“工匠精神”逐步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参与创新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尚巧的个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道技合一的实践精神”,培育对精品的执著追求,把每个创新作品都做到极致,努力实现创新课堂评价中指标内容的科学化、评价指标实施的全程化、评价指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创新实践阶段(Practice)

(1)实践目标:提高学生结合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践,积极推进“五小”中“小制作”活动。

(3)实践探索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开展系列专业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学校定期开展系列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案例收集、创新商品收集评比、“奇思妙想”评比、技能作品展、小制作作品展、创新作品展和班级创新成果展等系列展示评比活动,开展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计算机等技能竞赛,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竞赛,开展专利申报活动等。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活动舞台、创新舞台、成才舞台。

第二,组织开展“五小”中“小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借鉴企业“五小”创新活动,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和实训,全面开展“五小”(小问题、小建议、小创意、小制作、小发明)微创新活动,把“创新学习”阶段汇总的“小创意”进行“小制作”,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测试优化,通过实践应用将知识内化、巩固和提升,然后与同伴交流研究成果。

第三,组织开展假期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整合社会的各方资源。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投身社会,走向工厂,感受生活,走近民间发明家,整合家庭、社区、企业等各种创新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捕捉创造发明的灵感和题材。

3.创新转化阶段(Transformation)

(1)实践目标:校企协同将学生创新作品转化为创新产品,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

(2)实践内容: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推进中“小发明”活动。

(3)实施策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校企跨界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协同提升创新质量。创新质量的提高需要孵化的实践平台,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家庭的有效联系和沟通,跨界整合资源,联系校外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学校师生的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参与企业的工艺改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从而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形成开放、互动、生态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第二,推进学校“小发明”活动,实现产品落地转化。在学校全面开展“五小”微创新中小问题、小建议、小创意、小制作的活动,将质量高的小制作拿到需求企业中去,进行创新作品的孵化落地,成为创新产品。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主动参与企业的工艺改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从而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丰富师生的实践知识,为教学提供活生生的素材。

第三,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中职学校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机制,将知识产权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让中职学生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知识产权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個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局面,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三、实践成效

1.创新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受益面广

学校的“SPT”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基本形成了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同时推动了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受益学生6000余人。每年有1500多名学生依托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参与科技活动,基本涵盖了100%的学生参与创新的学习、实践和转化,每年有7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创新比赛获奖。6个创新项目量产或准备投产,为企业实现100万元左右的利润。

2.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创新产品质量高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优秀、实践创新能力强”,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8%。科技型企业宁波澳柯办公有限公司甚至给出股份邀请学校创新人才到企业就业,科创社团建设成果5个版面刊登在全省最具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杂志中,创新特长学生不断涌现,因为创新成绩突出,有12名学生获评鄞州区优秀职高生,2名学生入围参评2016年省中职“阳光学子”, 14名高职考学生获得创新特长加分。

3.教育同行充分肯定,示范作用明显

学校在实践过程中,被评为全国十佳创新名校,同时作为浙江省创新创业教研大组副理事长和宁波市创新创业协作会会长学校,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在浙江省各兄弟学校推广,社会反响较好。每年学校迎接20多批次的教育同行来校参观,同时邀请学校创新团队教师到北京、上海、武汉和浙江各兄弟学校交流分享达20余次,多家媒体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正新.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研究[J].创新高地,2014 (2).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校企中职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