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

2018-09-14 12:00顾晶晶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满意度大学生

顾晶晶

(西安财经学院 合作发展处,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当前新背景以及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更加广泛,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出的知识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顺利解决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也涉及到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层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一群体的就业满意度问题,因为这直接体现了就业质量的高低。正确认知就业满意度,深入开展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寻找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对全社会人力资本配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变革,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逐步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就业,不断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在此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也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高校作为中国培养创新型、创造型高素质人才的中坚力量,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提高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并推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改善。

因此,以陕西高校毕业生为对象进行就业满意度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研究通过大范围的样本调查,在梳理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得出就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及各因素的相对贡献程度,期望能够帮助各级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修正策略,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与就业质量。

(一)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就业满意度是指求职者在找寻工作与就业过程中感知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它取决于求职者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就是就业者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总体看法,一些学者将其归纳为“实际就业感知-就业期望”[1]。截至目前,尽管关于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颇多,但仍然没有形成共识,根本原因在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与PEST(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个体心理异质性都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得出目前理论界有关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观点。

国外学者针对就业满意度的研究相对丰富。Buckingham研究认为群体进步、荣誉获得、归属与风险感是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四个关键因素[2]。Sanyal研究了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之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变得很不理想,就业满意度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3];Florit等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教育年限、教育与工作匹配程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4];Wharton等基于多水平线性模型研究了社会关系与就业满意度之间的联系[5]。

国内的研究着重关注毕业生个人兴趣、专业关联度、求职过程、就业期望、学业完成、社会政策支持、人力资本投资等内在因素对满意度的决定因素。一些研究则采用实证的方法,从各个视角进行计量分析。刘雪莲以职业期望为切入点,研究毕业生性别、专业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间的关系[6];王广慧分析了毕业生父代经济、文化、资本对子代就业过程与满意度的影响[7];崔素霞以驻济高校为例,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耦合关系[8]。还有一些学者从性别差异、内心与外在因素展开了考察[9]。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的开展与实施,理论界讨论了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可将影响路径归纳如下:

一是以个性发展、技能开发、实践性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和职业指导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框架。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且这些不同的组成内容相互促进、融合,形成有机总体,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发挥作用[10]。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消除大学生被动就业观,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创新能力及创业潜能,通过提升内在境界追求逐步改变大学生陈旧的求职观。

二是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与融入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经常会遭遇失败挫折,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独立性、适应性、合作性、领导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一个培养大学生个性品质的路径,通过鼓励大学生发掘自身创新创业潜质,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路径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勇气、魄力,在实践中面对困难并予以克服[11]。

三是完善大学生工作技能。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多种能力,包括基础技能(专业与外语、软件应用能力)、沟通技能、自我修正能力、群体交往与协调能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充分了解企业与社会组织的用人需求,顺利地将专业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还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例如在入学阶段激发其融入社会,关心时政,理论学习阶段采取新理念和方法进行渗透式教育,培养技能,让大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创造者与运用者[12]。

(三)研究思路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众多学者从大学生心理、高校办学、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产业发展等多个视角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展开了讨论,实证研究颇多,也有不少研究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讨论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有定量研究,不利于新时期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题的重新审视。

因此,本文拟在以往研究框架上进行拓展,形成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三维框架”。第一维是“就业需求侧”因素,即与企业相关的因素,包括单位性质、所属行业、年收入、工作年限、岗位类别等。这一类因素对毕业生而言,属于外在因素,对于垄断行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较高的收入与地位,以及权力资源丰富的管理岗位,一般会使就业者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第二维是“传统就业供给侧”因素,即不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个人相关因素,这部分因素在求学期间可以进行控制,包括学校教育和工作的相关性、专业应用范围、获得工作的渠道、学习生活的价值,高校培养能力的高低以及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衔接程度,较为宽泛的知识面、深厚的理论功底使毕业生不仅提升了就业的竞争力,也获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的第一步是求职,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所追求的,但在“人情社会”背景下,家庭资本所发挥影响在所难免,造就了一定的不公平,也使得就业渠道获得难度不同,从而对满意度造成影响。第三维是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在校生参加“三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选修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等。在此框架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和贡献分解法进行实证,深入揭示各类要素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设计

结合专家访谈与文献资料,设计本研究的“三维框架”——就业需求侧、传统就业供给侧、创新创业教育等调查指标,该框架直接测量实施困难,故需要通过对具体调查问题的细分进行刻画。

关于“三维框架”之一的就业需求侧,具体指标设计如下,单位性质(x11):对满意度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铁饭碗”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客观与心理影响,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体创业及其他;工作所属行业(x12):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分行业工资排名作为依据,将所有行业分为多个等级,结合调查情况对样本进行赋值;起薪(x13)以被访者签约时约定的年税后净收入表示;工作岗位类别(x14):基于工作的复杂性进行细分,包括:技术类、管理类和营销类。

关于“三维框架”之二的传统就业供给侧,具体指标设计如下,学校教育和工作的相关性(x21):测量指标中具体主观意愿的选项为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知道、比较同意、非常同意;专业应用范围(x22)同样采用主观感知表示本专业应用范围;获得工作的渠道(x23)主要从家人或老师推荐、参加招聘会、网上求职等方面体现出获取工作的难易程度;学习生活的价值(x24)针对毕业生对求学、工作对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作用的主观感知,分别用没有帮助、不是很有帮助、一般、有一些帮助、很有帮助等5个等级进行刻画。

关于“三维框架”之三的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指标设计如下,“三创”竞赛方面采用两个指标,一是参加与否(x31),二是获奖类型(x32);“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方面同样采取两个指标(x33,x34),定义如“三创”竞赛;关于选修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方面采用两个指标,一是选择课程的数量(x35),二是对所选课程整体效果的评价(x36)。具体自变量影响指标如图1所示。

在因变量的选择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y)则通过两个具体指标进行刻画,一是对获得岗位的评价(y1),二是就业过程满意感知(y2)。

图1 自变量指标示意图

(二)调查过程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陕西省10所高校近10年来的参加工作至少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首先选取西安财经学院248名毕业生作为样本进行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完善和整理,最终确定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以年份为基础的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并按照院校类型(985至民办院校)、学历层次(博士至专科)、性别等分类标识区分样本层级的基本信息,在各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三、实证分析

(一)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对陕西省10所高校的千余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问卷1 48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合计有效问卷1 413份,有效问卷占比94.2%。其中2014、2015、2016年样本分别占28.7%、34.9%、36.4%。调查对象均为参加工作已有一定年限的毕业生,我们认为调查对象能够较为客观地对自己就业满意度及其他感知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达到0.6以上,总体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821(见表1),说明该量表的可靠性或稳定性较高,由此认为所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12,表明问卷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检验,可进行因子分析。

表1 信度检验结果

(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本文提出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三维框架”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涉及14个指标,首先设定的是OLS估计,但是出于对横截面数据引起模型异方差问题的考虑,最终决定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参数估计。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11+β2x12+…+β14x36+ε

V(ε)=f(xi)+ν

同时,为克服不同指标存在量纲不统一引起的计量偏误,在进行WLS估计之前对所有指标进行均值标准化处理;因变量的测算是用y1、y2两个指标,采取熵权法进行权重确定,得到y=ω1y1+ω2y2。

如表2所示,R2=0.482,表示模型拟合较好。“就业需求侧”维度中的4个变量x11、x12、x13、x14的估计系数均在显著性水平α=0.05水平下显著为正,体现

出单位性质、就业行业、岗位与薪酬待遇等是决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维度中多数因素均在5%水平下显著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传统就业供给侧”维度中,学校教育和工作的相关性、学习生活价值在5%水平不显著,可以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岗位-专业”不匹配。

表2 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5%、1%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结构方程分析

通过WLS估计的检验,我们得出“就业需求侧”、“传统就业供给侧”、“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关系,接下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做进一步验证。

首先,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指标设计,确定自变量为x1、x2和x3,因变量为y。根据指标设计,x1由x11、x12、x13、x14测度;x2由x21、x22、x23、x24测度;x3由x31、x32、x33、x34、x35、x36测度;y由y1、y2测度。根据理论的逻辑关系设置自变量x1、x2和x3到因变量y的路径,并最终确定结构方程研究模型(见图2)。

在检验了测量模型适配性后,基于1 413份样本数据,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并得到如下结果。

表3 模型适配度检验

如图3所示,“创新创业教育”因子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影响系数为0.552,且各观测变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系数均显著为正,其中,选修学习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与“互联网+”竞赛参与的路径系数最高,分别为0.891和0.869,说明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不过多追求成绩、强调重在参与,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

图3 结构方程(SEM)路径系数图

“就业需求侧”因子对就业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为0.452,且4个观测变量对“就业需求侧”的路径系数显著为正,其中,行业性质与岗位类别的路径系数最高,分别为0.802和0.707。“传统就业供给侧”因子对就业满意度的路径的显著系数为0.133。

总体上看,SEM模型与WLS估计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从SEM模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不难看出,该维度的影响已超过另外两个维度,更加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因子在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当下大学生的一种就业态度。该结论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理论体系的丰富与深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构建了集“就业需求侧”、“传统就业供给侧”、“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因素的“三维框架”,并通过对陕西省10所高校上千名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单位性质、工作所属行业、工作岗位类别、薪酬、学校教育和工作的相关性、专业应用范围、获得工作的渠道、学习生活的价值感知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力度等因素均对就业满意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在SEM模型中,“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着正向的较强影响,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显著作用在本文中被充分论证,“三创”竞赛与“互联网+”竞赛的参与程度与效果、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力度与效果等因素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直接决定其满意度。

(二)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各高校应努力建设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模式,通过学科综合优势培养基础牢固、博闻强识的大学生,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角思维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并开发以能力为主的实践模式,利用各高校独特的学科环境、氛围浓厚的学术研究环境、规范开放的教学环境,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协作等能力。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宣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提高创新创业意识。高校需要深化学分制改革,实行“创新学分”制度和弹性学制,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合作讨论、头脑风暴等贴合现实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意识、使其技能与方法切实可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参赛过程中磨炼创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使好的创意能够实现。

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施。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在企业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实践和案例学习。高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大支持力度,使学生在企业运作管理环境中进行实习,推动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与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猜你喜欢
毕业生满意度大学生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