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

2018-09-15 09:46冯云
考试周刊 2018年79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实验教学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小学科学课程主要以动手实验为主,培养孩子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好坏,与教师前期教学准备和实验前期准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教学实验的前期准备是组织实施课堂案例实验的基础和前提性工作。

关键词:教学案例;前期准备;实验教学

一、 案例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要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过程,习得方法,形成能力,这一切都依赖于必要的课前准备。课前如何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家刘默耕老师曾用河里的石头比喻实验材料的准备,他说:“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河里的石头昵?就是老师和学校为他准备和创造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即能让学生实验达到最佳效果的材料。

二、 案例描述

(一) 人生中的第一节科学课

工作第一月,在我人生的第一节科学课《把液体倒进水里》中,为了解决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这一教学目标,书上设计了一个水火山实验。一开始我看到书上的实验效果时觉得这个实验非常的有趣,很有代表性,不但能够非常有效地说明热水比冷水轻这一关于液体的性质,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吸引到这一震撼的情境当中。由于实验需要用到热水,我选择了演示实验。为了突出实验效果我将染红的热水放到了冷水当中。当时给这一课题比较晚,我们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这一课备好。对于科学课来说,课前都要把实验器材都准备好,这对于刚上第一节科学课的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当时我抱着侥幸心理,在上课之前把上一部分“把不同液体倒进水里”的实验进行了课前的自行实验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效果。我覺得这个部分应该没有问题了,但“水火山”这个实验我没有进行课前试验,觉得这个实验很简单,应该是把红墨水倒进去就可以了。第二天我就直接就去上课了,在做“水火山”这个实验时,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悲剧发生了: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张火山喷发的图片,我说,“老师给你们现场演示火山喷发。”孩子们很是兴奋,我信誓旦旦地把非常烫的红墨水倒进了冷水当中,不用想,实验失败了,因为本来的实验根本就不是把染红的热水倒进冷水里,而是把装了热水的小瓶放到水槽底部,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热水“喷”到了冷水的上方,然后向四处扩散,即所谓的“水火山”,自然热水比冷水轻这个性质学生也无法通过观察这个实验现象得出来,这节课以失败告终。

(二) 人生的第一次公开课

工作第八个月,人生中的第一个公开课《把固体放进水里》,虽然也上过不少科学课了,但我也非常忐忑。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解决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这一教学目标,课文中是以一个问题进行导入“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我一开始是准备用橡皮泥,本来的橡皮泥是沉的,让学生想在不改变水的情况下怎么让橡皮泥浮起来?通过把橡皮泥捏成船形,橡皮泥浮起来了,我再进行引导和小结从而让学生了解这个知识。但是还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便向我的师父请教。师父说用牙膏皮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通过师父的提醒我也觉得这个设计非常的棒,于是便找了个牙膏,把里面的牙膏挤得干干净净,自己用一个水池试了一下,一开始是沉在水底的,后来向里面吹了气,牙膏皮就像里面有牙膏一样鼓起来了,又放在水里试验,成功地浮起来了,和自己的设想一样,看来改变固体在水中所占的体积可以使它浮起来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了。可是后来突然意识到我手中拿的这个牙膏皮似乎有点长了,实验室里的水槽不够放,怎么办?幸运的是,刚好看到一个短的牙膏皮就在我眼前,便直接把它拿走了。第二天信心满满的给学生上课了,之前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当我讲到牙膏皮,让学生们看牙膏皮放到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怎么让沉在水里的牙膏皮浮起来时?我把牙膏皮放入水中的那一刻,顿时傻眼了,为什么是浮在水面的?不是应该沉到水底的吗?本来以为是牙膏皮里面的空气没有挤干净,我就立刻把牙膏皮拿出来,使劲全身力气把里面的空气给挤出去,再是一遍,就不信你沉不下去了,可是偏偏这个牙膏皮就和我作对,它仍然坚定不移的浮在水面上。我只能放弃了,但是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该怎么办呢?突然想起讲座柜子里还有一点陶泥,只能按照我一开始橡皮泥的预设进行实验了,将就着把这个教学目标给讲完成了,但是还是心有余悸,幸好有个橡皮泥给我撑个场子,要不然这人生第一节公开课丢人丢大发了。后来想想,要是之前我刚拿到那个牙膏皮,没有抱着所有牙膏皮都会沉到水底,去试一试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还是因为我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把所有的东西都一概而论。

三、 案例反思

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实验器材准备充分、合理、适当,将提高实验有效性,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实验效果。实验材料的准备、设计、改进是实验教学有序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课前如何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 课堂实验材料预先试验

无论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都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预试。即使是曾多次操作的实验,也应进行预试,不可粗心大意。因为在不同情况下,实验材料、仪器、药品都可能产生某种变化和差异,这些因素有时会造成实验失败。此外,亲自“下水”先实践,教师可以预先获得实际经验,对实验材料进行有结构的选择,对于预期的教学目标来说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摆》中“探究摆的快慢和摆长是否有关”中摆线长短的控制、《加热和冷却》中“固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中铜球和铜环的选择或者《我们吃什么》中检测淀粉所用的碘酒暴露在空气中太长时间等都会在直接影响最后的生成效果,最终使得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做教学准备时,对于在课上进行的实验和制作,教师都要先亲自动手做一做。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实验、制作时,有可能碰到什么问题,知道怎样操作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活动效果。

(二) 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为了学生能够实验,并且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设计的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在教材中有不少的实验设计理念很好,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例如,《我们吃什么》中“比较几种不同食物中淀粉的含量”,食材中的淀粉含量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以便于学生对几种食材淀粉含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加深学生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了解,或者《摆》中“探究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有关”,摆锤重量的改变可以通过钥匙环改变钥匙的多少来实现。合适的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是顺利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它的有效选择与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过程,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华清.科学课实验材料不足怎么办[J].教育文汇,2011(02).

[2]李梅.对小学科学课的实验认识[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5).

[3]熊维聪,苏文辉.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准备结构性实验材料的探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06).

[4]蔡红梅.优化选择 巧妙组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准备[J].小学时代(教师),2011(04).

[5]王钱海.科学课中小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03).

作者简介:

冯云,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