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作研学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2018-09-17 06:24陈景德
考试周刊 2018年82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将合作研学的思想引入物理课堂是最近兴起的一股新潮流。把老师主导实验改为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把个体孤立学习改为互相合作学习,这种合作研学的模式能极大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物理学思想的理解和吸收。

关键词:合作研学;物理教学;实验

合作研学是“五学”(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模式强调互相合作、积极探讨、交流实践。正确地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物理学实验教学,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众所周知,物理学科十分注重物理学原理的实验推导,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思想性科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封闭和独立,或由老师个人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演示,或由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这样缺少交流,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况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都不一样,更是给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学相关定律带来不小难度。在时间以及各种条件都受限的情况下,合作研学则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物理原理,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一、 合作研学有效开展首先要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

合作研学的关键在于合作,重点是大家都进来参与,共同完成探索学习任务,在合作交流、互助互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合作研学把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集体,重视小集体的作用;在完成探究任务时,小组间和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行“五學”模式教学的班级,班主任已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可能是按总成绩或他所任的学科来分的,这就有可能不适合物理教学,因此,一定要按照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兴趣倾向、学习程度、学习习惯、交流技能、守纪情况及男女生的比例等合理搭配,按每组6到7人分成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还必须合理分工,完成角色的调配。各小组组长一般选物理学习成绩最好,或对物理学习最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组内不会的同学讲解,还要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与此同时,在已经分好的小组里面,各个成员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任务都不同。分组时可以考虑到个体的兴趣与优势,尽可能将大家的最大潜能都发挥出来。当然,在这其中,组长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通过井井有条的合作分工,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学家们探索物理世界的酸甜苦辣。

在实际运用合作研学时我经历了以下的课堂:在两个班里面讲解“电阻”的内容时,就借鉴了以往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由于“电阻”这一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单纯依靠知识点的讲解或老师动手进行实验演示可能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把课堂带到了实验室。在正式实验前,就提前对学生分好组,按老师对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选好组长。也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概念和原理。尽管如此,正式上课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来实验的主题是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的材料、长度L、横截面积S的关系,每个小组按照课本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开始做实验,但在一个班上课时,因为直接按班主任分好的小组实验而没有做好小组间和小组内的分工安排,导致课堂现场变成了乱哄哄的“菜市场”,一些学生甚至没有足够用心,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对物理器材进行摆弄。最终没能取得计划中的良好效果。吸取失败教训,在另一个班上这节电阻课时,课前对各小组按物理科特点重新安排成六个小组,分别研究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这三个变量对导体阻值大小的影响,把分工细化到每个人、把操作细化到每一步,这样目标明确,大大缩短了探究的时间,达到了合作研学的效果。

当然,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习能力或活动能力强的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或性格孤僻的学生在一组时就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或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小组调配,课前思想工作要做到位,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每个小组做好组内分工与合作,教师在巡视指导与提问时应设法让每个学生从合作中得到更多的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意义不大和错误的猜想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应该充分肯定其积极性,消除其怕错、怕别人笑等顾虑,同时应及时肯定各小组的创造性,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更多学生合作研究的动力。

二、 合作研学要成功,精心备课是关键

首先,在备课时不能是一次“备学生”的过程,而必须多次“备学生”“备小组”。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以及各小组的特点,并结合合作研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合理的安排,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最适合的备课。

其次,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的精细化。要根据课标和学习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合作研学。通常情况,学习内容较简单的,只需要自主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学习内容较复杂、综合的,则可以采用合作研学的方式。同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把合作真正落到实处。一般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合作研学;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研学;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开展合作研学。如在“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课中,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给每组学生同样大小、同样材质、同样质量的橡皮泥,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船只,通过在船只上承载质量固定的砝码,观察船只的承载情况来推测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在这样发散思维的课堂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相讨论是学习的关键。或者使用盖紧的空塑料水瓶,将它放入不同的液体环境中,通过实验讨论推测浮力的决定因素。

学生从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前面两个实验,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因素,各小组认领课题,还要预想其中可能的后果,如学生的橡皮泥小船浮不起来怎么处理,每组是否有动手强的人员,哪一组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注等等。

三、 合作研学要使用合理的标准语言

虽然在合作研学中,积极的思想交流与讨论被大力倡导,但是不管在组间还是组内,学生之间都应该采用规范的语言。所有的交流与争辩都要以当堂课的教学主题为核心。在实验课堂尤其是发言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讲究礼仪、注重平等,尊重对方的观点与言论,使用理性的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千万不可嘲笑别人的观点。在发现探索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忽视“权威”的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接近真理。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老师事先准备好教学器材,并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做到气球把碗‘拿住?”鼓励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把每组同学讨论的方案试一试,做一做。最后由各组推荐两位同学上台展示,实验成功之后紧接着我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气球‘吸住了碗?于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引入“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

合作研学的核心在于团体合作。既然分组之后成为一个团队,那么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表现都与团队最后学习任务的完成效率息息相关。一定要抱着求学严谨、勤奋探索的态度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避免在课堂里吵闹不堪,没有秩序。适当的礼仪与合作精神也值得推崇。老师在这其中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暗中主导实验课堂的进程,按规定分配每个小组的组员与组长的不同任务,并做好检查工作,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和谐的氛围,保持良好的纪律,引导大家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 合作研学时小组讨论时间的掌控要特别关注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间,注意各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进行指导。比如时间的掌控可以小聲地问学生,但这种方式会打扰学生,所以可以预先约好让学生通过小组的组牌正倒立来告知老师讨论情况,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写在小黑板处。这种方法,既可作为评价学生小组学习情况的依据之一,也可通过展示完成的速度,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

总之,在传统推崇的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之外,合作研学是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集思广益,学生不仅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最后也促进了高效课堂的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吴飞,孙志满,程光龙.和易以“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2]廖伯琴.中外物理教育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景德,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微型实验里看“燃烧”
做个怪怪长实验
关于“比较法”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