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蛇类新记录属
——红鞭蛇属Platyceps Blyth,1860(Serpentes, Colubridae, Colubrinae)

2018-10-08 03:10郭克疾邓学建赵冬冬熊嘉武朱雪林陈贵英陈顺德
关键词:拉达克上唇横纹

郭克疾, 邓学建, 赵冬冬, 熊嘉武,朱雪林, 陈贵英, 陈顺德*

(1. 国家林业局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湖南 长沙 410014; 2. 湖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410081;3.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4. 四川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红鞭蛇属PlatycepsBlyth,1860依据ColuberventromaculatusGray(1834)为模式种而建立,目前全世界已知该属约有30种[1-3],该属物种主要分布于亚洲西南部、中部以及非洲北部地区,中国此前没有该属记录.简氏红鞭蛇Platycepsrhodorachis(Jan,1863)广泛分布于非洲东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亚洲西部和南部地区[1].该种已知包括指名亚种P.rhodorachisrhodorachis和拉达克亚种P.rhodorachisladacensis两个亚种[4].其中指名亚种分布较广,广布于从库尔德地区和里海东岸至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从沙特阿拉伯往东至印度北阿坎德邦和尼泊尔西部的广大区域[4];而拉达克亚种则主要分布于兴都库什山脉东部至喀喇昆仑山一带谷地[4].

2014年,笔者在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在西藏阿里札达县采集到2号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咨询及鉴定,确定为简氏红鞭蛇拉达克亚种Platycepsrhodorachisladacensis.该属物种在我国属于首次报道,本文将详细记述该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

1 研究结果

1.1红鞭蛇属PlatycepsBlyth,1860头颈区分较明显;眼中等,瞳孔圆形;眶前鳞通常1枚,并有1枚眶前下鳞;眶后鳞2枚;前颞鳞多为2枚;体前部和中段背鳞行数一致,体后段背鳞行数与体前段相同或较少;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

1.2简氏红鞭蛇Platycepsrhodorachis(Jan,1863)

1.2.1主要鉴别特征 背鳞21-21-15行,光滑无棱,每枚背鳞近游离端有一对端窝(又称“顶凹”);腹鳞238~247枚,具侧棱;尾下鳞双行,130~140枚;上唇鳞9枚,下唇鳞10枚;上颌齿16~18枚,无齿间隙.体背灰色,背鳞边缘有黑色,体前部有51~61个短横纹,横纹由前至后逐渐变窄.

1.2.2标本详细描述 1) 身体量度.身体细长.雌性(n=1):体长1 051 mm,尾长332 mm,头长26.42 mm,尾长/全长:24.0%;雄性(n=1):体长845 mm,尾长316 mm,头长21.97 mm,尾长/全长:37.4%.

2) 头部及身体鳞被特征.头与颈区分较明显;吻长大约为头长的1/3,或约为眼垂直直径的1.9倍;从上可见吻鳞;鼻孔侧立;眼中等,眼径为眼下缘至上唇边缘宽度的1.4倍,瞳孔圆形;尾细长.上颌齿16~18枚,无齿间隙.腹鳞238~247枚,腹鳞游离缘圆,具侧棱;尾下鳞双行,130~140枚;肛鳞二分;背鳞21-21-15行,光滑无棱,每枚背鳞近游离端有一对端窝;吻鳞梯形,宽大于高;鼻鳞2枚,鼻孔圆形;鼻间鳞近方形;前额鳞宽大于长;额鳞近三角形,较小,长为宽的1.2倍;颊鳞1枚,近菱形,长大于高;眶前鳞1枚;有一枚小的眶前下鳞与第3、4、5枚上唇鳞相接;眶后鳞2枚;上唇鳞9枚,第1、2枚上唇鳞与鼻鳞相接;第5、6枚上唇鳞入眼;第7枚上唇鳞最大;前颞鳞2枚,后颞鳞3枚;下唇鳞10枚,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后相接.

3) 颜色及花纹特征.头部背呈灰色,头侧眼部以下有不明显的深色斑纹.体背灰色,背鳞边缘有黑色,体前部有51~61个由0.5~4枚鳞片宽度不等的短横纹,靠近头部横纹最宽,往体后部逐渐变窄,直至不见.体后部和尾部无横纹.体侧散布有小的深色斑点.头腹部黄白色,体腹部及尾下为浅橘红色,腹鳞两侧边缘散布有深色斑点.

1.2.3分布和生态特征 目前,该种在我国仅见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分布区地处喜马拉雅西段,属于象泉河流域,海拔为3 200~3 600 m.当地主要植被有柳树Salixsp.、疏花水柏枝Myricariasp.、沙棘Hippophaesp.和麻黄Ephedrasinica等.当地居民主要种植有青稞和油菜等作物.GKJ2014001号标本(成体,雌性,图1)和GKJ2014002号标本(成体,雄性)为2014年8月16—20日日间采集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象泉河上游的马阳河谷湿地(图2),具体坐标为北纬31.810 77°,东经78.899 13°,海拔3 220 m.经解剖,在GKJ2014002号标本腹中还发现一只未消化完全的鼩鼱(Crocidurasp.).目前,检视标本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a:背面观;b:腹面观;c:头背面;d:头腹面;e:头侧面(右);f:头侧面(左)

图 2 简氏红鞭蛇生境照片

2 讨论

目前,我国已知有分布的广义游蛇属物种Coluber(sensulato)有黄脊东方蛇Orientocoluberspinalis(Peters 1866)[5-6]和秘纹蛇Hemorrhoisravergieri(Ménétries 1832)[7-9]2种.此次在西藏札达县发现的Platycepsrhodorachis则是我国第3种广义游蛇属物种.根据检视标本外部形态特征,该种应隶属于红鞭蛇属Platyceps,经查阅文献[10-18]等相关资料,该属、种为我国蛇类新纪录.

瑞士学者Schäetti等[4]把P.rhodorachis分为2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P.rhodorachisrhodorachis和拉达克亚种P.rhodorachisladacensis,其主要形态差别为腹鳞和尾下鳞数量.西藏札达县发现的Platycepsrhodorachis个体腹鳞238~247枚和尾下鳞130~140枚,符合拉达克亚种P.rhodorachisladacensis的特征.再者,标本采集地西藏阿里札达县与拉达克亚种分布区毗邻,相距最近不过几十千米.因此,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笔者认为西藏札达发现的简氏红鞭蛇Platycepsrhodorachis应为拉达克亚种ladacensis[4].

简氏红鞭蛇以鱼类、两栖类(含蝌蚪)、蜥蜴、蛇以及小型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为食[19].根据对腹中食物解剖观察以及野外调查,我国西藏札达县分布的该物种应主要以蝌蚪(札达蟾蜍Bufozamdaensis幼体等)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食虫目Insectivora或啮齿目Rodentia)为食.

猜你喜欢
拉达克上唇横纹
上唇腺样囊性癌1 例及文献复习
上唇年轻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丝路叶尔羌—拉达克段商路及贸易的历史考述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拉达克社会历史文化演变及现代转型研究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
新型外螺纹横纹管管外强化传热分析
《英属印度与西藏》摘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