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分析与合理训练

2018-10-10 08:05张启能
关键词:举一反三时政核心素养

张启能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的实施和新高考的推进,政治科的时政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时政的分析与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和时政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政;取材;科学分析;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6-087-02

0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注重对人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是依靠单纯的知识灌输所能够实现的,而是要更加注重知识应用、迁移和转化的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我们的教学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融合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知识传输与实践操作的统一。其实这一要求与我们的高考要求是相一致的,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中越来越注重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个考查主要是通过对时政的理解来实现的。我们可以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比如2016年以诋毁英雄人物的言论为背景、2017年以香港问题为背景、2018年以宪法修改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学生调动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这也告诉我们,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与高考是不会相互冲突的,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通过时政背景考查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立场和法治意识、较强的科学理性思维、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等将成为未来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时政资源,融合核心素养和课本知识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 合理筛选,精确取材

每天发生的时政有很多,我们可以筛选的时政也有很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时政进行筛选呢?这就需要我们依据科学性、典型性、导向性的原则对时政进行筛选。科学性,就是要求我们选取的时政是准确无误的,是由正规的新闻中心发布的,是已经定论定调的时政;同时我们在和学生介绍这些时政时,用语用词也要准确,尽可能采用原文表述,而不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它一定不是我们个人杜撰的,也不是路边社的小道消息,或者发展前景不明确、没有最后定论定调的内容。典型性,就是我们选取的时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时政资源非常多,我们不可能每一条时政都向学生介绍解析,那么我们就需要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或者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或者是代表某一行业发展的趋势、或者是代表民主政治发展的前言观点等等,这样的时政分析才有意义。导向性,就是我们选取的时政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作用,能够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我们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时政选材,无不是遵循这几个原则的。比如2016年对诋毁英雄人物观点的辩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舆论观点,这与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是相一致的;2017年的对香港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与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是相一致的;2018年对宪法修改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制观念,这与核心素养中的法治意识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时政的选取中,也要立足大格局大方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思维、公共参与等。

比如,我们在讲解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国企央企的改革,使学生深入理解国企央企改革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我们在讲解财政作用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使学生深入理解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对于社会发展和收入公平的意义;我们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可以引入“一带一路”战略,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在讲解政府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政府机构改革,使学生理解政府机构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不忘初心教育,使学生理解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能力的意义;我们在讲解文化创新时,可以引入十九大关于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论述,使学生理解文创新的意义和途径;我们在讲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可以引入英雄模范道德人物,使学生理解模范人物的作用以及理解加强思想道德文化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时政与知识的融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通过时政分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学分析,精确对位

时政资源的选取是第一步,时政教学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各类时政。我们很多老师在分析时政的时候,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为了避免过多的问题纠纷,简单的和学生提一下时政内容,或者干脆忽略了时政要点;一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掌握时政,不加分析不佳筛选地把时政事件一股脑搬过来,或者好像大学的课堂那样,东拉西扯地从一个时政谈到另一个时政。这两种极端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脱离了高中知识的教学。我们强调核心素养,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忽略知识的教学,而是我们需要提高知识的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分析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热点的时候,需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重大意义。但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于此。我们还需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工薪阶层所承担的税收压力和生活压力,从而理解个税改革的背景,学生能够对个税改革的政策产生认同感,理解政策指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个税改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时我们就需要向学生介绍个税改革的重点,可以结合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分析提高起征点的意义,结合社会公平的知识分析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意义,以及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等,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财政和税收的知识,让学生归纳个税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化核心素养要求。当然,我们也可以分析此次个税改革中的不足,理解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作用。

3. 举一反三,精確练习

时政的学习最后还是要落实到练习之中,通过习题检测学生对时政的把握程度,同时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练习不能是单纯的练习,也不能是脱离能力的练习,我们在选题是要注意该时政热点最可能考查的知识内容,结合此知识内容对时政进行练习,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国家成立监察委员会这一热点时政来说,最有可能考查的就是人大制度、认识论、联系观、历史唯物主义等,那么我们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就主要要从这几个角度展开。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考查的角度,但是我们可以从常规的考查角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解决其他角度考查的问题。

我们以这一例题为例说明: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学生在解答这一试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判断的是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体现的是哪个基本矛盾,这一前提判断错误就会影响到后面的答题;其次学生要能够论述清晰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是如何体现基本矛盾运动的,这一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就非常高了,学生要能够熟悉监察委员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才能够很好的作答。当然我们通过这一道题,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或者是如何体现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点的。这样就可以以一道题辐射相关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能力。我们还可以反过来这样引导学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知识点去辐射相关的热点,比如国企央企的改革、宪法的修改、个税改革等。这样的过程就使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热点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上,而是真正实现了辐射拓展与引申,真正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去解读时政,如何利用时政去学习知识。

总之,时政是政治的生命线,我们要发挥时政与知识的相互作用,通过时政引导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提高分析时政的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蒲进.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探究[G].四川师范大学2015.

[2]李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G].陕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时政核心素养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