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互联网+’”家校共育研究

2018-10-10 08:05香海霞冉兴星
关键词:高中互联网

香海霞 冉兴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人们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也使得渠道多种多样。普通高中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为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建立起了桥梁,不仅对学生实施教育,还能够将多种信息与家长进行快速的反馈,进而实现学校共育。所以,普通高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并将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互联网+”家校共育。

关键词:学校共育;“互联网+”;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6-093-01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学生学习知识、查询相关资料以及信息等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还有利于加强人际交流。在社会大环境下,高中生在学习的时候,其家庭教育问题已经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协同,共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人格等,尤其是家庭教育,会对起身心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而言,家庭教育方式中往往存在放任型、溺爱型以及专制型等,这与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以及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学生在学校中需要接受帮助。所以需要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便于帮助学生身心可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紧密关系。

一、“普通高中‘互联网+”学校共育的价值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学习等具有重大的关系,特别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位学生的家长都需要确保自身的心理是健康的,才能够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需要明确什么时候应当把孩子当做孩子,什么时候不应当将其当做孩子,因为高中学生身心以及年龄均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尽可能避免由于此原因造成的教育失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父母就好似一种较为特殊的职业,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如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帮助社会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则是其应当不断探索的问题。

二、“普通高中‘互聯网+”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知识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组织学校进行共育理论的培训,帮助教师以及家长提升教育观念;家长培训学校则可定期开展相关的理论讲座,尽可能帮助家长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开展教育。在开展讲座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把“学校共育能够帮助促进学生更良好的发展”这个理念深刻落实,并植入心中。对于教师的培训,学校则需要充分将业务学习时间利用起来,组织教师对学校共育的相关理念进行学习,便于可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以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帮助激发教师自行探索实现“普通高中‘互联网+”家校共育的途径,以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共育”网上讲堂,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先进的观念,并将方式方法具有系统性的呈现,最大程度给予理论指导、技术支持,使家校共育能够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发展,甚至还可实施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模范家庭给予表彰,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二)通过开展具有主题性的家长会帮助实现“家校共育”

学校可以为每一次家长会确立一个主题,并聘请优秀的家长或者专加进行关于此主题的演讲,便于家长与教师能够有效联合,促进沟通。告知学生在一定要正确认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网络安全意识。在家长会上,教师将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向家长进行详细的汇报,便于可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家长有任何问题也可向各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咨询,使主题家长会能够起到沟通家长、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帮助实现“家校共育”。

(三)通过建设网站,帮助加强沟通

学校可将博客平台进行充分利用,帮助加强沟通,以及帮助家长主动的参与到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去。由于家长是每一位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校教育的基础便是家庭教育,并且与学校教育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共同帮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体系。可在网络上建设班级家园,实行开放教学,帮助家长能够更加方便、快速的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还可帮助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实现“学校共育”。

(四)通过远程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以往在开展德育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学校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开展德育课堂教学之间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过远程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家校共育”,实现双赢。在节假日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博客、微博,实现与学生的远程互动,布置实践作业,或者通过此方式帮助讲解,使德育活动具有时效性以及开放性;对于家长方面,则可帮助其参与到课程当中,实现家校合作,便于开展各个方面的德育教学。可有效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多个方面情况,还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来。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因为传统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文化沉淀等的结果;而且教师需要科学的运用互联网,正确指导家长进行德育实践,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远程互动,从而帮助实现“家校共育”,使德育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提升道德修养,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静文. “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合作教育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5(23):146-147.

[2]李向红. “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四牌坊小学校“五坚持”为例[J].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 2016(1):93-93.

[3]康凯, 海波, 邓凡,等.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协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 2017.

[4]马萍.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 8(3):47-49.

[5]柯堤. 开题会开出新局面,推进会推动大发展——记家校共育研究开题会与家校共育推进会[J]. 中国家校合作教育, 2017(1):93-96.

猜你喜欢
高中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