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2018-10-12 03:25徐明江王碧艳
卫生软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医养慢性病养老

徐明江,王碧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未富先老、高龄化问题,同时存在老年不健康人群持续增长问题。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人群体,其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需求理应受到关注。《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开展医养结合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选取广西4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分析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医养结合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南宁、桂林、北海、柳州4个地级市,每市选取1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作为调查单位,随机调查4家养老机构共258名老人。

1.2 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设计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一对一开展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子女)及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利用 Epidata 3.1双人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92.14%。男性104人(占40.3%),女性154人(59.7%);50~59岁8人、60~69岁31人、70~79岁78人、80~89岁112人、90~99岁29人,平均年龄(78.8±9.0)岁;调查对象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46.1%),丧偶者居多(56.6%),子女数以2~3个居多(43.4%),见表1。

2.2 健康状况

所调查的258位老人中,能生活自理者136人(52.7%),半自理96人(37.2%),完全不能自理26人(10.1%);所患疾病排前五位的分别是高血压128人(49.6%)、中风61人(23.6%)、糖尿病47人(18.2%)、风湿病43人(16.7%)、心脏病37人(14.3%),高血脂、胃部疾病、腰椎问题(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疼痛、腰椎开裂等)、脑梗和白内障也有一定的比例,且绝大多数老人同时患有1种以上疾病。

表1 被调查老年人人口学特征

2.3 卫生服务需求

被调查老年人过去一年年平均门诊次数1~3次201人(78.0%),4~6次34人(13.1%),7次及以上者23人(8.9%);年住院治疗1~3次228人(88.5%),4~6次17人(6.6%),7次及以上13人(5.0%)。就诊意愿方面,49.8%的老人选择在所住养老机构内就诊,21.7%的老人选择去大型医院看病,20.0%的老人自己或者由子女买药,7.1%的老人选择不处理,5.4%的老人选择去附近诊所或小医院就诊。

2.4 日常生活内容

调查发现,68.6%的老人在养老机构的日常生活内容是听收音机、看电视,50.5%的串门聊天,27.5%的读书看报,29.2%的在室外活动,21.0%的下棋打牌,14.9%的唱歌跳舞。老人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会选择做不同的事情,但活动的范围仅限于养老机构内部。

3 讨论

3.1 养老机构以高龄老人居多,慢性病患病率高

本次调查发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具有受教育程度低、高龄、丧偶、病残、医疗和健康照护需求高的特点,这与张河川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研究资料表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合并多种慢性病,健康状况较差[2],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普遍高于其他老年人群。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口比重是81.6%,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人口比重为16.1%,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口比重为2.3%,2015年有109.5万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人数较2010年有所增加[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衰退,患病率大大提高。在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发现,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两周患病率高达 43.2%,而慢性病患病率为 43.8%[4]。本研究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疾病谱前五位均为慢性病,且出现一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现象,这对老年群体的慢性病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大,就医首选所在养老机构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他们渴望得到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他们希望能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5]。本次调查发现,仅有7.1%的入住老人患病时选择不就医或买药,绝大多数患病老人会选择就医治疗,而首选在所在养老机构看病或护理的比例达50%,表明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迫切,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7]。这与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价格实惠有关,且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以患慢性病和心脑血管急症为主,对费用和就诊时间的要求是他们首选在养老机构就诊的原因。目前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如医务人员、医疗设备配置不足,服务内容有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6]。

3.3 老年人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差,亟待获得社会支持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还有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当老人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养老机构后,将渐渐疏于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同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系统中不同的规则和人际关系,需要度过一段心理调适期。王贵生[8]研究得出,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时间越长,适应状况越好,适应稳定期大约为14个月,在30个月后基本完全适应。本次调查发现,56.6%的老年人是丧偶老人,虽然近80%的老人有2个以上的子女,但子女除了在物质方面提供一些必要的援助外,其心理精神健康问题单靠子女显然难以解决。调查还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看电视和聊天为主,缺乏和医护人员的沟通,也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长期与社会脱离,生活半径仅局限在养老院,老人的心理闭塞,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此以往,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弱化,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相关研究得出,老年人得到的家庭支持较低,家庭支持不好的老人抑郁发生的风险提高 1~4 倍[9]。

4 建议

4.1 科学防治慢性病,促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使广大老年人具有较高的生存质量,始终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和较正常的生理功能,积极参与社会群体活动,使人类健康期望寿命(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无残疾寿命)逐渐接近最高自然寿限[10]。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群体,只有科学防治慢性病,提高生存质量,老年人才能健康快乐安享晚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从健康教育、早诊早治、健康管理、控制危险因素等8个方面提出防治慢性病措施,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11]。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要想有效遏制慢性病,必须开展多部门合作,通过卫生计生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如农业、环境、食品、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来改善影响健康的食品、环境、福利等政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和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12]。从微观层面,要坚持一级预防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干预策略,运用社区干预手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慢性病流行特征和防治需求,通过各种社区干预项目(如健康教育项目、胆固醇项目、高血压项目、无烟运动、学校健康项目、工作场所项目以及健康蔬菜项目),改变不健康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防治慢性病。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开展老年保健、老年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整理挖掘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体检、危险因素筛查、生活方式干预,形成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预防体系,提高中医药传统优势预防慢性病的贡献度[13]。

4.2 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探索多种医养结合模式

随着我国失能、失智和患慢病老年人照护需求与医疗护理资源供给不匹配之间矛盾的凸显,催生医疗和养老服务一体化改革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医疗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包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对土地、投融资、财政补贴、人才培养、税费优惠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设置审批,实行备案制等[14]。各地也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模式,如“整合照料”模式、“联合运行”模式和“支撑辐射”模式,山东烟台的“广济医养模式”、大连市中心医院“六位一体”居家养老模式等。然而,目前国内医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期。政策层面还存在缺乏配套政策和制度、部门职责不明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和专业护工短缺、服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实践层面,因各地医养结合还处在试点探索期,具有地域局限性,不具有推广性。笔者认为,从理论上应加强对理论系统化和国外经验本土化的研究,加强对医养结合利益相关方诉求的调查研究,及时与政策形成呼应,提高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操作性。实践层面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试点立项力度,坚持资源配置最优、资源共享共建原则,鼓励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多种医养结合模式,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及医疗需求。

4.3 加强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力度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保持社会交往与支持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处于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具有较强社会支持网络的老人并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本身就是最缺乏社会支持的人群,更需要引起关注。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与家庭的联动,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健全完善医疗保障与经济支持体系。在国家层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行助老敬老政策。在社会层面,要提高社会支持的参与度,拓宽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的渠道,提高养老机构服务和精神支持水平。在家庭层面,给予老人更多生活照顾、尊重与理解,发扬中国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同时要加强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医养慢性病养老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医养当兴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