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方式下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反思

2018-10-13 09:34王歌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反思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王歌

摘 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仍有深远意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要求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必须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但如今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教师能力、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标准不适应因材施教的困境。本文意从教师、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实践;问题;反思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一种原则。“因材施教”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是指人,主要指学生;“施”是实施的意思;“教”就是教育、教诲。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对于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矫正其不良行为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二、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一)教师知识能力及教学风格存在缺陷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在教学工作中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创造性思维、广博且专的科学文化基础及专业的教学能力。但现实中,因师生比例悬殊、教师能力欠缺和教师教学风格存在缺陷,因材施教很难在学生中合理展开。首先,我国中小学课堂存在一个教室面向整个班集体几十号学生的现状,教师难以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其次,许多教师能力欠缺,知识结构“专而不博”或 “博而不精”,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很难使学生获得充足而全面的发展。最后,教师教学风格存在缺憾,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技巧及作风的独特结合及表现。其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经形成就难随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因材施教的实施却要求教师要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每一个学生。

(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因材施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据学业成绩高低把学生分成快慢班。然而,尽管国家严禁设立各种形式的快慢班,很多学校还是打着“因材施教”的幌子,片面按照学业成绩给学生编排等级。这种情形下,快班学生不管在教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占尽优势,但所谓慢班学生则犹如遭遇“灭顶之灾”,眼看快班学生成绩直线上升,自己却慢慢被分离为差生或“二等公民”,从而自暴自弃。此外,在升学竞争激烈的情形下,有的学校还理直气壮以“因材施教”的名义对少数尖子生进行“补课”、“特别辅导”和“强化训练”,给升学有望的学生开“小灶”却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置之度外,这种极不公平的做法是对大部分学生教育权利的剥夺,也是对“因材施教”的歪曲。

(三)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片面

教學评价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有力措施。然而,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评价却被学科成绩和升学率这些标准“统一”了,这种做法对许多学生的自我观念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现行教育统得过多且过死,对师生伤害都很大,一方面,要求统一备课、统一教研、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做法使得教师失去个性,扼杀了教师创造性。另一方面,用同一课程教材教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及文化基础的学生;用同一套测试题检验不同的学生;用相同标准衡量不同发展轨迹的学生;要求学生答题与教学大纲和教材完全一样等大大伤害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针对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智力、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多个方面。学生的这些差异客观存在于所有学校和班集体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并接受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比如,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了解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根据男生好动的特点,安排其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根据女生喜静的特点,则多安排一些课内阅读活动。总之,要认真呵护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在教育上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的班级课堂中,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若以教师为中心,不管是对班级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无法做到兼顾,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改善教学环境、资源及管理

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班级教学设备装置、环境创设、座位排列等方面。如今的课堂已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学设备、环境创设也都已大大改善。只是座位排列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横排式”、“秧田式”,教师教学管理中可以改变这种传统上的座次排列,实行小组制。即将桌椅“环形”方式摆放,以便学生讨论、交流。另外,黑板布置上,不要仅在讲台上方的墙壁设立,也可以在教室一周墙壁上均有布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甚至一些优等生可以发挥自己优势,扮演教师角色带动后进生的学习。教学资源方面,教师要注意合理公平分配,不管优等生、后进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甚至有时候对后进生要更多一些关注,合理做到因材施教。

(三)树立多元的评价观

“以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长足发展为本”、“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是因材施教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所以教学中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应多元化。教学中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学,而不是伤害师生为目的!树立多元评价观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选拔和甄别为目的,过分强调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以语言或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观。改变自上而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的发展性制度。注重对学生理解、创新、应用等能力的客观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服务学生并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布卢姆.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3]李如密.教学风格初探[J].教育研究,1986,(9).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67.

[5]姚成建.“因材施教”与教师角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7).

[6]欧阳华.从多元只能理论看“因材施教”[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

[7]赵晓悦.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价值与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8]刘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D].西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反思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