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对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8-10-15 07:15沈佳庆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护理人员

梅 琼,沈佳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院区消化科,江苏 苏州 215100)

胆总管结石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继而出现寒战、高热、黄疸三大组症状,无疑造成患者沉重的生理负担[1]。ERCP是将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十二指肠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的特点,深受患者欢迎[2]。即便如此,临床上患者的康复情况仍不够理想,因此,寻求新型的护理模式极为重要[3]。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时间标准的教育内容融于护理流程中,对改善患者认知具有积极意义[4]。为探究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此类患者67例进行护理干预,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的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67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2例,女25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61.51±7.26)岁;体重为45-62kg,平均体重为(53.43±7.37)kg。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4例、初中32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0例。观察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为35-80岁,平均年龄为(60.63±7.27)岁;体重为44-64kg,平均体重为(53.76±7.53)kg。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29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1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者;采用ERCP治疗者;神志清晰、认知能力正常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严重的心肺或肾功能不全者;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者;对碘造影剂过敏者;视听障碍、难以交流者;有精神病史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及时与其沟通,普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简单讲解胆总管结石疾病知识、ERCP手术原理及围术期一些重要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配合度。出院时告知其医院联系方式及随诊时间,并叮嘱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以时间为着眼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教育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记录取得效果,确保护理充分落实,另外,结合记录结果分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改进。具体如下。(1)入院后前2d。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病房制度及负责的手术医师、护士等医疗人员,使其大致了解。另外,对其常用药物就种类及作用做简单说明。(2)入院后第3d至手术前。主要集中于疾病知识教育。护理人员以座谈会的形式组织患者统一学习,介绍包括疾病产生与发展、ERCP治疗原理与方法等。而在学习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认知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纠正教育。(3)术前1d。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手术相关事项,包括手术时间、流程、负责团队等。进行各项常规检查。(4)手术当天。护人员及早告知患者手术各项配合要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强调这是正常的,不必过分忧虑,使其安心进行手术。(5)术后。除做好患者身体、疾病护理外,护理人员更要对其进行心理安抚及鼓舞,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后期康复护理。除此以外,指导患者服用药物、观察体温,同时教授其关于切口、鼻胆管引流护理方法。(6)出院当日。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及其家属办理院手续,告知其复诊时间及医院联系方式,并叮嘱规范使用药物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5 观察指标

1.5.1 疾病知晓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疾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该问卷共包含疾病知识、ERCP治疗、饮食细则、康复锻炼、注意事项5个方面,每方面10项条目,每项0-2分,选对计2分,错选、漏选均不计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疾病知晓度越高。由护理人员在干预结束后下发患者填写,统一回收进行数据分析。经检测该问卷Cronbach’s α=0.87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4份,回收13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5.2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人员观察并统计护理期间出现胆道感染、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患者例数,计算总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5.3 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正常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计算各项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疾病知晓度、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均用(±s)表示,行t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用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疾病知晓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1周后疾病知晓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疾病知晓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疾病知晓度比较(±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67) 65.42±6.37 75.76±5.74观察组(n=67) 64.98±5.86 91.34±5.52 t值 0.416 16.014 P值 0.678 0.000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2.3 两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正常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3.1 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可有效提高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疾病知晓度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疾病知晓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应用于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护理可有效提高其疾病知晓度。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可能为此护理模式将知识宣教充分贴合于护理路径,因此可有效提高教育作用及患者的知识吸收率[5]。与常规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护理人员在每一阶段均对患者实施此阶段对应的健康宣教,更有针对性,如入院后前2d介绍医院环境、相关负责人、入院后第3d至手术前集中于疾病知识教育等,在对应时间普及患者确切需要的知识,因此,教育效果更能显著体现[6]。

3.2 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可有效降低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应用于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护理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可能为通过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使其对一些常见并发症保持警惕心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能及时发生自身的潜在问题,从而报告护理人员进行预处理,因此,极大降低了可避免性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3.3 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可有效促进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肠道功能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正常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应用于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护理促进其肠道功能恢复。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可能为通过教育可使患者正确认识术后康复措施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其健康生活行为的信念,并积极遵循护理人员康复指导,因此,可极大缩短其排气、进食、活动及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全程临床护理路径教育应用于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护理提高其疾病知晓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胆总管结石护理人员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