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院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2018-10-15 09:11李忠端孙佳宁刘明莉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培养策略

李忠端 孙佳宁 刘明莉

摘 要: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总体状态良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发展的现存问题,并结合口腔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特点与道德意识问题的关系,从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从诚信教育、勇敢坚毅的品格教育,慎独意识的培养,仁爱情怀和自强自立的品格教育等方面的培养策略。为口腔医学院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发展提出管见。

关键词: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分析

从道德结构的层面看,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明确、清晰,能够分辨道德与非道德的关系。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相比于道德认知,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相对较弱,产生共情的能力较低。受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出现某些偏差。怎样将较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如何用道德认知聯动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规范化,是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之一。

从社会文化思想的层面看,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水平,如,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状态,爱国主义行为理性程度,政治视野的开阔性,政治评价的积极性等方面总体良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参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趋于客观,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多数大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上有较高要求;创业意识、感恩意识等方面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的诚信发展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考试舞弊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并影响到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整体水平;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现象还时有发生,表现在对理想追求淡化,追求新潮和安逸享乐,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控。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总体分析显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还不完善,尤其是道德行为的偏差时有发生。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检验大学生道德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怎样保证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是当前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道德心理的关系

道德心理是研究道德与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首先,道德是社会规范在个体心理结构中的内化产生的。所以道德的形成和个体心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体的知情意行又是要通过德育来教受,德育的水平影响了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结构的建立,进而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构建,最终影响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同时,道德心理是德育的承载体,并影响德育的最终效果。所以,德育是基础,道德心理是关键,道德行为是最终目的。

(三)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危机

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自我认知问题,由于他们在自我意识、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对生活和未来的迷茫。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三观”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我们研究的道德心理,是对“三观”教育与建立的补充。良好的道德水平和积极的道德行为,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具 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个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迷茫的时期,个体知道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空想,就会陷入思想的怪圈,无法自拔。所以,要引导大学生走出去,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的需要与成长的途径。

2.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危机

大学生刚毕业就“跳槽”的显现还相当普遍的存在,这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偏差有关。但是,因为自私自利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也是一种根源。许多大学生认为,赚钱是自己的目标,所以,哪给的钱多就去哪,并视这种观点为正常。毁约只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益。永远是利益优先,自己优先。这是一种职业道德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教育观念,社会风气等。通过研究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与道德行为关系,分析产生大学生职业道德危机的心理因素。从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角度探讨德育的最终效果。

3.有助于解决学校的教育错位危机

高校道德理论的传授重于道德实践,德育错位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高于道德行为水平。导致大学生掌握了道德理论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研究大学生的道德接受方式,可以为大学德育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从而促进大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德育,提高道德行为水平,更好的将在学校学到的德育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并更好的应用于道德实践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结构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心理过程

关于大学生道德心理过程的组成学界意见不一,总体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把道德心理过程看做是一种人格完善过程。即道德人格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第二种是道德人格包括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而道德心理又包括道德需要,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从中可以看出,两种观点都认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组成道德心理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本文重点讨论道德的“知,情,意,行”四个部分。

1.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就是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是道德关系与道德规范的认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总体状态较好的状况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环境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从大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形成的教育环境,将道德认知的内容通过同化与顺应认知方式,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

2.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对道德认知的评价产生的一种态度。道德情感是道德心理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道德认知的学习和道德行为的产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接受,道德认知的学习就变成了强迫学习。所以,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接受度是重要的德育过程。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在大学生道德意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3.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大学生有意识的支配、调节道德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道德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影响道德行为坚持性的重要因素,同样对道德认知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道德意志贯穿道德心理形成过程始终,它像一个“监工”,监察各种“懒惰”行为。有道德意志的参与能更好的完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这一过程,可以让道德认知更好的贯彻到道德行为之中。可以让道德情感固定下来,长久的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

4.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结果,同样也是道德心理的外部表现。道德行为表现的如何直接决定我们品德教育的成败。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动机是直接的推动力。一个人行为的产生,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动机。而需要又是产生动机的前提,如何调节与控制个体与社会要求、道德规范相冲突的需要,培养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是我们高校研究道德心理的重要课题和目的。

(二)从品德结构看大学生道德教育

从图中可以看出:道德规范、社会要求决定着社会认识,而社会认识同时作用于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从而形成道德意志,产生道德行为,最后形成品格。在此过程中,生理的需要、自然的需要是道德行为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它影响着道德意志的建立,同时道德意志还受道德规范、社会要求的限制。

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独立生活、果断判断并处理事情的能力,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断朝向目标前进的能力,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以及对自我情绪状态调节的能力,是高校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

(三)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

从图中可以看出:个体道德通过学习和道德教育场的约束与自然、社会、自我相互作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图示固定下来。它认为大学生的个体道德心理认知主要受时间,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道德教育场,个体经历,个体心理素质,和文化底蕴的丰富程度决定的。

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认知图式(D)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主要构成可用如下函数描述:

D=d(T,S,L,C,J,X,W)

T=时间、S=社会环境、L=历史文化环境、C=道德教育场、J=经历、X=心理素质、W=文化底蕴丰度。

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教育中,隐性学习更为重要。对于班级来说就是班级风气,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校园氛围,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环境,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文化底蕴。它们对于我们的道德心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

三、口腔医学院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1.身体因素

身体是心理的承载体,健康的体魄之于心理的形成非常重要。由于口腔医学类大学生属于医学临床性质的学生,实验室课程相对较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相对较少,身体素质相对较弱。这种身体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良好心理的形成。特别是在道德心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身体力行。缺乏强健的体魄影响了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2.心理因素

个体在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挫折,导致在一定阶段内出现心理失衡的状态。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化解各种问题或挫折的干扰,逐步实现心理平衡。口腔医学类大学生与普通临床医学类学生的课程内容相比较,要求精细化程度更高,学生在许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挫折也较多,导致焦虑情绪相对较高。焦虑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个体社会活动的心态。遇到一些压力事件时,外部事件的刺激转化成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逐渐影响到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进而影响道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主要影响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的早期。但是,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心理氛围却一直影响着个体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在幼儿早期形成的心理素质是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基础,父母起着重要的因素。口腔医学类大学生早期的家庭教育相对比较严格,许多学生在家庭教育早期就习得性形成了强迫性人格。过度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形成了心理冲突。面对个人发展的利益与道德行为的要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冲突,情绪调控能力受到影响,去个性化的心理状态影响到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4. 网络因素

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平台与不规范的网络道德舆论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影响较大。网络道德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网络的世界比现实的社会更加不规范,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在网上不要说你去帮助别人,你只要不去攻击别人就算很道德了。网络的很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降低。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伤害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口腔医学院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诚信的品格

针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危机,培养大学生面向社会的职业道德意识,防止频繁就业跳槽和毁约现象。诚信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口腔医学类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地域经济条件,发展空间的影响,挑剔和不合作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忠信品格作为德育的培养内容。

2.培养大学生仁爱的情怀

经济的高度发展带来物质需求的最大化,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膨胀,自我为中心的职业选择意识状态忽略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口腔医学类的的大学生肩负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所以,把仁爱作为德育的培养内容,是提高口腔医学类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增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3.培养大学生勇敢坚毅的品格

依据相关调查与调研的资料显示,口腔医学类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掌中宝”导致父母过度溺爱,使其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保护生活。独立意识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受到破坏,挫折教育与经历减少,应对困难的能力与心态较弱。缺乏应对困难的勇气,所以,加强培养大学生勇敢坚毅的品格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内容。

4.培养大学生慎独的理念

口腔医学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社会选择的热门专业。许多口腔医学类大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家长的干预过多,学习本专业未必出于自愿或兴趣。他们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遇难而退、三心二意的意识状态,导致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倦怠意识。在管理监督不能达到全时程的情况下,得过且过。成就动机缺失。久之则一事无成,价值感受挫,产生自卑情绪,道德情感出现了问题直接影响到道德行为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大学生逐步形成慎独思想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5.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口腔医学类大学生的专业化知识程度较高,就业途径相对较窄,导致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认知危机。遇到挫折或困难容易出现退缩行为,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因此,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接受挑战和应对挫折勇气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培养内容和策略。

大学生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群体,也是关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口腔医学院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进而形成期良好道德行为是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永久课题。

参考文献

[1]何小平.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版.

[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M].吉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6]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7]曾天德.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许静波.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9):28,29,30.

[9]唐爱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中国德育,2006(08):28.

[10]夏金元,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教育探索,2011年第3期.

[11]王云强,郭本禹.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期.

[12]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

[13]郭本禹等:《道德人格: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

[14]张青兰.现代理想人格塑造与道德修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54-57页.

[15]邱玉霞,王章煌主编.道德建设与青年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6]马桂新,刘智.掌控自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7]郭本禹.新形势下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混合方法在营销非道德行为成因研究中的应用——以顺序性解释设计为例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