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同”显“异”促合力

2018-10-15 07:04陈春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学段课标语文课程

陈春玲

随着新课程的成熟,大家逐步认识到,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体验,也要引导思维,促进体验和思维发挥合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也明确指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

怎样认识与引导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思维呢?

一、抓住“同”,要体验也要思维

抓住“同”,就是要抓住共性,阅读教学,不管什么学段,不管什么文体,也不管什么课型,需要体验也需要思维。 体验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体验是感性的,没有体验,生命不会受到感动,灵魂不会受到震撼。“思维”,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理性的,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就不深刻。学习语文的目的、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功能作用,都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验也要思维。

(一)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要体验也要思维

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 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离不开深入的体验 ;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更需要深入的思考。

(二)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要体验也要思维

汉语文教科书是文选型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既蕴涵学生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也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因此,学习阅读,既要在体验中学习,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也要在思考中学习,学习读懂文章的阅读技巧,学习作者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思考方法。

(三)从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作用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功能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包含文学,通过体验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语文教学又不仅仅是文学,它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还需要思维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二、体现”异”,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

(一)文体特点不同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

课标在第三学段目规定:“学习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即使是同一学段,文体不同,学习目标也不同,学习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学习说明文,主要是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运用,当然也可以有体验。而叙事性作品(通常是文学作品)的学习,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和思维的结合运用。

(二)阅读阶段不同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

阅读阶段,这里既指不同学段,也指一篇课文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先说学段。拿古诗的教学来说,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差别是很大的。课标指出: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故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看出,第一学段 以在朗读和用画面创设的情境中的体验学习为主,第二学段增加了“领会内容”,则必须有思维的参与,第三学段增加“体味内容”,“体味”,含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多重意思,更需体验与思维的结合运用。

(三)阅读课型不同,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精读的评價,“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从评价标准可以体会到,以培养精读能力为主的精读课要体验,也要思维;以培养略读能力和浏览能力的略读课,要以训练概括能力为主。

三、促合力,体验思维相互交融

体验与思维的交融,产生合力作用,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在优秀课例中,体验与思维,如水乳交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新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是体验与思维的结合运用。两者的结合,将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学段课标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