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浅析

2018-10-17 08:10潘亚凡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

潘亚凡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本文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从培育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绿色农业,全面开拓市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五个方面简要分析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途径,用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农业创新体系

一、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個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举措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引致了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而长期以来在二元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地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产出低下,农民收入微薄,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建成一个创新、绿色、健康、有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二、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创新理论最早是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为解决企业生存发展问题提出的,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主张创新即技术革新与生产方法变革,将创新归纳为五个方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销售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从农业革命到三次工业革命,再到目前的全新技术革命,每次革命都是由创新引发,并在创新作用下的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与社会的巨大进步。现今,我们正在经历以信息技术变革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终将迈向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是引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以“内涵式”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能扩张原有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对传统要素的有效替代,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为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可能性。

劳动力、资本是农业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基本生产要素,而现代农业对劳动力和资本的要求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在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农民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低素质的现状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全面增加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农业技术创新带来科技资源与创新要素向农业及农村的聚集,打破了农村闭塞局面,加强农村信息化,从而有助于农民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化的营销管理理念、培养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最终培养一批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在资本方面,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资本逐步代替劳动,因此,要保障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农业的投融资问题。但就我国来看,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项目繁杂,进而农业资金使用更具有分散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农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使得我国农业资金运动更具有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农业资金流通的不完全性,导致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范围过窄,服务内容缺乏多样性,农业生产融资困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技术创新如“互联网+”技术可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平台建设,整合并及时反映农业大数据信息,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创造技术和信息环境,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介绍5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时也指出“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并强调,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并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综上所述,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策略——基于创新含义

1.新产品——加强技术研发,培育农业新品种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产、优质,而好的品种是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的突破性新品种,提高农业产量。就我国在国际上领先的小麦育种来看,通过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技术创新,培育了10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绿色的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农业产量的提高带来农民受益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便会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农民会努力学习新知识,提高生产技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新的生产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变传统生产方法

传统农业主要实行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的生产,农民间信息无法流通,生产效率低下。现代农业主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加强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有利于研发满足出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各个领域需要的机械设备,从而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3.新市场——创新发展绿色农业,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开拓国际国内双重市场

绿色农业是指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形态与模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绿色无毒无公害农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与选择,无论国际国内,绿色农业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长期来看,绿色农业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因此,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开拓形成新的甚至全球性的消费市场。同时,市场的开拓还需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农业信息系统,定期发布重要的农产品供需信息,使农户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4.新的组织形式——创新家庭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产业化

在我国,家庭经营模式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长期的必然选择,但随着现实经济情况的改变,家庭经营模式所形成的效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阻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所以农业生产要适度规模化。一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推进农地的规范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过度追求经营规模而导致的粗放扩张。

农业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高,而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离不开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又能促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5.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坚持创新、改革双向驱动,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强调技术创新而忽视了制度创新。事实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积极推进一系列技术创新的同时,应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保证。

近年来,在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创新激励机制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必须成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从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全面出发,构建全社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态势,让创新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