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高职院校的微应用探讨

2018-10-21 08:46徐晓艳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慕课高职院校

徐晓艳

摘 要:近几年来,慕课成为了全球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有的声音认为慕课将引发教育革命,将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的声音则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促进教学方法的进步,但这些突破性进步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研究、会议论文、媒体报道、博客和专家访谈,结合个人对慕课的理解来阐述慕课在小领域的应用思路,与同行一起探讨。

关键词:慕课(MOOCs) 高职院校 微应用

一、慕课的基本知识

现在在全世界教育界很热门的一个简称“MOOC”,也就是英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意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简称为“慕课” 。慕课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席卷全球,它意气风发于2012年,这一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1]。在这一年里,美国先后成立了三个开发慕课的公司:Udacity、Coursera和edX。并形成了两大类慕课形式,即:XMoocs和CMoocs。XMoocs所依据的教育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m),XMoocs有严格的课程安排, 每个教学视频为一个知识单元,学生按规定看完所有视频后,要完成最终测试。通过测试即意味着学生完成了既定知识目标,课程可以结业。与XMoocs不同,CMoocs不是由教授主讲全部课程,而是强调学习者个人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获取知识,学习者需要提供并分享一定的课程资料与学习资源,并对其他学习者的观点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视频只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学习活动则全部由学习者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完成[1]。根据Class-Central(https://www.class-central.com)网站2015 年4 月12 日统计,斯坦福、MIT、哈佛等世界知名大学已经在Coursera、EdX、Udacity、NovoED 、Canvas 、Open2study 、Iveristy 、Futurelearn 等全球主要慕课平台上开设了3060 门课程,其中已结束慕课共1631 门,刚开设和即将开设的有172 门,刚宣布开设的有73 门,正在准备阶段的有388 门,未来打算开设的有521 门,学习者自定进程的有275 门。与此同时,MOOC近年来在国内迅速兴起和发展,比如,“中国大学MOOC”(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index.htm#/c)网上也已开出354门各类慕课;“爱课程

(icourse)”(http://www.icourses.cn/imooc/)网上已结束各类慕课课程42 门,正在开课课程88 门,即将开课课程34 门……在积极发展中文慕课平台[2]。

而慕课却又从2013年开始屡屡遭遇失败和质疑。Katy Jordan 研究了Udacity、Coursera 和edX 平台上最受欢迎的29门慕课,发现每门课的平均注册人数大约是43,000 人,大约6.8%的人坚持学完,如果把完成部分课程的人数也算在内的话,完成慕课的人数就上升到大约9.8%。部分统计数据表明:认为慕课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数也从2012 年的28%下降到2014 年的23%,认为慕课不可持续发展的人数在同样时间段内从26%上升到39%[2]。另有研

究者调查了美国的2800所高校,调查发现:虽然9.4%的高校表示有制作慕课的计划,但目前仅有2.6%的高校制作过慕课,55.4%的高校对慕课持怀疑观望态度,32.7%的高校表示没有制作慕课的计划[3]。

从2012年至今,对于慕课这一新生事物及其在教育界的应用,既有大量支持者持肯定的态度,也有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edX总裁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认为,慕课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首次革命”,已经显现“未来教育的曙光”,将重塑高等教育的模式[4]。2013年1月,美国The College Fix新闻网站编辑纳森·哈登在《美国利益》杂志发文预言,网络技术和新型教育模式将使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崩溃[5] 。支持者的观点就好比说有了交通信号灯就可以不用交警了一样。也有一些专家表示怀疑: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促进教学方法的进步,但这些突破性进步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斯沃斯莫尔学院的一名历史教授蒂莫西·伯克就认为,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不管程序编制得如何先进,这种互動都是机器无法模仿的。正如乔纳森·哈伯所言,慕课既非化解传统教育危机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传统教育领域的“潘多拉魔盒” [6]。

慕课的初衷是让人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大规模、信息量丰富、在线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迅速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而短短几年的时间慕课就由海啸期转入到冷淡甚至被批判的局面,说明该新生事物本身就还存在很多不足,通过查阅和学习很多文献、论文等资料,总结得到慕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质量如何保证;2.课程受众的能愿要求较高;3.考核机制、评价标准及考评信息获得的真实性如何保证;4.课程的运行机制以及靠什么来支撑。这说明慕课要实现教育公平的很多前提都是假设的、理想化的,与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不相吻合,自然不能马上进行大规模推广。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基础整体薄弱且悬殊较大,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和自控力不强,甚至就不想学习,面对这样的受众,如果说“慕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直接取代传统教学方式”,那未免有些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了。因为大多数高职学生可能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望而生畏,或者就是半途而废。

教育无捷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无论初衷有多好,脱离了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方法、手段都是徒劳的。

二、“慕课思想”的微应用

我把慕课的思想理解为就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平台让人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但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慕课,一门课程也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制作成视频,并非任何内容都可以做到形象直观,都可以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启发,需要引导,需要思考,而并非只是简单的告知,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慕课,都能适应慕课。慕课也并没有规定100人还是1万人又或是10万人才为大规模,也没有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视频必须如何做,慕课不一定动辄就是跨国跨省跨校,可以在本校将一些适合 “慕课”的课程或内容以慕课的方式进行小范围慕课,将学校一些优质教学资源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实现本校内的教育公平和教学特色。

所以我们可以借慕课的思想,进行一些区域性的应用,小范围的应用,即本文中提到的“微应用”。

1.把慕课思想用于师资培养

记得在参加一次骨干教师培训时一位教授曾说“如果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那么这所学校的基石是厚实的;如果学校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那么这所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坚实的;如果学校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新教师,那么这所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是健康而充满活力的。”任何一所学校要健康有序的发展,都需要鼓励老教师继续发挥他们的光和热,把他们几十年的沉淀和精华无私的传给晚辈,无私的做晚辈的垫脚石;更需要激励和监督中青年教师认真谦虚的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以夯实自身的综合素质,勇挑学校建设的重担;也需要不断的注入健康的新鲜血液。

大家都知道师资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借助慕课思想来把师资培养落到实处呢?学生可以慕课,他们是慕知识、慕技能,老师也可以或者说也需要“慕课”,除了慕知识,更多的慕课重心应该是慕教法。师资培养是一个学校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但师资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偶尔“请进来走出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仍旧需要依托本校老教师的旁敲侧击,需要50岁前后的老教师以小火慢慢才能化得出来,需要学院老教师的沉淀来加固青年教师的基础,因为他们最了解学校的情况,最了解本校学生的情况,也更了解自己教研室每个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吸取了他们的精华,青年教师们得以借助这些前辈的肩膀也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以测绘类专业群的学生及教师情况介绍一下具体应用的思路。测绘类专业群在招生顶峰时三个年级共计12个班,每个班每学期有3~4门专业课不等,而专业教师只有8人,资深的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很丰富的老师)就更少了,按传统的每个班每门课程1位老师,那么每个学期能够保证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师资。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为什么不多进些年轻教师呢?这有几个现状:第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招生情况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今年这个专业好就多招些老师,那明年不好是不是又把老师“解聘”吗;第二,每个新老师进校后依旧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来了就上任,那么教学质量从何而谈?《控制测量及GPS定位技术》课程为例,在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有4个班需要同学期开设该门课程,且该门课程是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课,但资深的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很丰富的老师)只有A1老师和A2老师,那也不能把2个老师都安排了来上这门课,因为还有其他核心专业课也需要上啊,这必然还需要配备3位青年教师来上该门课程,甚至是才毕业的新教师,那么4个班上同一门课的风格当然是各具特色,但结果可能也是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能把慕课的思想用在培养师资方面,相信会更具有可操作性,自然也能取到一些预期的收效。

慕课在师资培养方面的“微应用”思路如下:资深的老教师A在1班教室上课(主讲教室),B1.B2.B3青年教师分别在2.3.4班教室监课(提前按自己的思路备好课,管理课堂纪律,慕老教师的教法,同时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查缺补漏,批改相应班级的作业,若是习题课,则负责辅导,若是停电则根据老教师的安排进行),通过慕课技术处理将A教师上课的实况(板书、教学屏幕、声音)转播到另外3间教室,也可根据课程进展让4个班的学生轮流到主讲教室听课。A教师除了正常备课、上课之外,还应抽时间了解3位青年教师的慕课情况、监课情况、作业情况,并交流具体的教法和后续的安排),所以A教师的工作量应适当提升至2的系数左右,3位青年教师的工作量按正常工作量计算。这样,排除建设慕课教室的成本,我们只用多了1位教师的一门课的工作量成本就连带同步培养了3位青年教师,既保证了同一届学生4个班同一门课程的同步培养质量,又让已经上过这门课的青年教师有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机会,更让才毕业的新教师有师可鉴,并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也能保证“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落到实处。

2.把慕课思想用于合理调整非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里所指的非专业课程是指一些文化素养课程和思政课程,把這些课程以小慕课的方式或讲座的形式安排在4~6点和7~9点的时段上,这样就可以增加专业课的教学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4~6点和7~9点这个时段有事可干,不再处于无所事事的局面。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在7~9点这个时段上课教师的工作量系数。这些课程尽量以团队上课的方式出现,每个老师都不可能擅长讲授所有课程,但每个老师肯定都有他特别擅长的某门课程,或者是某部分内容,通过教研室主任的协调和教师间的通力合作,把这些课程上得让学生觉得更有意义。

三、结语

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慕课也必将经历一个出现、发展、成熟的过程,面对我国教学技术条件整体落后、优质师资缺乏、课程内容缺乏竞争力、受众情况复杂等问题,要在各高校迅速推广慕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可能操之过急,特别是针对生源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就更是要慎之又慎,但我们把慕课的思想、平台、技术进行一些微应用,并因校制宜,逐步形成“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传统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相信一定能起到一定的收效,而不至于徒劳无功。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13卷第4期。

[2]许涛.慕课背后的争议研究综述,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7期。

[3]FREITAS S. MOOCs: The Final Frontier for Higher Education[D]. Coventry: Coventry University,2013.

[4]曼丽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祁涛,王应解.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争鸣,2015年第10期.

[6]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慕课高职院校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