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4 02:00顾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顾虹

[摘 要]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种重要的情景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有: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锚”;改变探究方式,围绕“锚”组织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具体的“锚”。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91-02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学生不仅需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还需要将知识应用于各种情境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达到熟练应用知识的目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了课程资源,但是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产生了新的挑战。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征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种重要的情景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锚”,即真实的场景,创设并且确认真实场景的过程被称为“抛锚”,整个教学流程会随着“锚”的抛出而确定下来。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基于真实的场景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抛锚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情境是真实的,这种真實性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同时也体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锚”来进行的,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锚”的设计。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具体阐述。

1.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锚”

抛锚式教学模式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设计并且确定好问题。情境创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验、影音资料、热点事件、信息技术和生活情境导入。这些途径将地理知识延伸至课堂之外的实际生活当中,创设的情境即为“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抛锚”,即围绕这个真实的情境设计和确定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决定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影音资料和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教师首先选择了一段视频资料,用来还原二战期间的一个场景:日本放飞的众多氢气球炸弹,落在了美国境内,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教师播放完影音资料之后,播放课前制作的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Flash动画。教师根据情境设计抛出问题,即进行“抛锚”:①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到达美国西部的吗?②结合课本知识与动画,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④在三圈环流的示意图上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并说说它们对我们所处地区的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前面通过情境的创设与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根据情境提出的四个问题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增加难度,最后的一个问题联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来。

2.改变探究方式,围绕“锚”组织教学

通过前面的“抛锚”,让学生形成了学习动机,产生了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抛锚式教学模式当中,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自助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探究,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及地理教学仪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给出建议。

例如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是这样开展的: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随后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一段,并且思考第二个问题。学生在观看动画和阅读教材之后,可以大致概括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总结的大气环流的概念,但是学生对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无法真正理解,这个时候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可以提问:“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大气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师请一名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教材,探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协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请一组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并且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总结。对前面两个问题的猜想和自主探究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后面的小组合作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具体的“锚”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锚”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的地理知识,最终需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整个探究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因此评价也要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进行,教师可以设计学习评价细则,然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使评价体系更为科学。

例如上述第四个问题是结合实际设计的,要求学生根据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探讨大气环流对江苏地区气候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江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亚欧大陆的东岸,临太平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风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多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给出指导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了解。大家刚刚提到我们家乡的气候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那么与我们同纬度的地中海沿岸也会受到影响。我想请同学们课下探讨一下,我们所处的地区与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差异,并且分析原因。”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下发的评价细则,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把地理知识扩展到了课堂之外,消除具体的“锚”,帮助学生提高了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1.选取合适的“锚”

合适的“锚”既要符合高中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要符合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认真分析地理教材,选择合适的“锚”。教师可以对实际的场景进行深加工,以满足教学需求。

2.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虽然抛锚式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例如地理概念和专业术语的教学则不适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结合使用,才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丰富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一定会让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散发出光芒。

[ 参 考 文 献 ]

[1] 陆晔萍.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中“抛锚式”教学的实际应用探析[J]. 高考,2015(9).

[2] 张茂含.抛锚式教学模式教育价值和适切性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