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术仁心

2018-10-24 21:23肇晖
上海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胆囊癌新华普外科

肇晖

60年,一个甲子,记载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新华医院)发展的宏伟诗篇;60年,一个轮回,见证着新华医院普外科成长的壮丽征程。2018年,在新华医院成立60周年之际,新华医院普外科也迎来了60岁生日。60年,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在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成为以消化道肿瘤治疗和微创外科为特色、各亚专业并进发展的新华医院规模最大的临床科室。

回顾普外科过去60年、尤其近10年的发展历程,用“激情奋进”来形容毫不为过。普外科作为医院发展的发动机,围绕医院“强内涵、重实效、创特色、促发展”十二字方针,紧跟医院发展的步伐,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到医院的改革转型发展之中,焕发出了无限激情和活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缔造了许多医学成果,特别是在肝胆胰等高难度手术领域的策略研究,将复杂的手术简单化,在國内率先倡导和开展胰头癌全系膜切除术,提高了胰腺癌的根治率和生存率;创新性提出“胃癌三步法”根治术,简化了胃癌的手术流程,提高了淋巴结清除率,改善了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同时又对疾病的根源进行探索研究,探索胆囊癌这一新的“癌中之王”的发病机制,发现了ERBB可能成为可以干预和治疗的靶点,并由此在国内首先开展了I期临床试验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有望为胆囊癌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等。凡此种种,都是新华普外科同仁努力的见证,他们的努力为新华医院普外科未来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艰苦创业,奠定基石

新华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家综合性教学医院,新华医院成人普外科随着医院的建立而诞生。

建院伊始成人外科以大外科模式建立,下设普外、骨、泌尿、胸外及麻醉五个亚专业。由何尚志教授担任科室主任,共有医师17名,包括了梁其琛、吴生一、安世源、施维锦、张一楚、李清佩等外科前辈,担负起了上海市杨浦区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外科医疗保障任务。世界首创的经腹壁腹膜外肾和全输尿管一期切除术、国内首创的经腰穿刺肾动脉造影术、国内率先施行的驼背脊柱侧弯矫形术……一项项外科新技术在刚刚成立的新华医院被成功实践。

1980年,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外科对专科化发展的要求,新华医院增设神经外科亚专业。至1985年,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相继从大外科中分离独立成科,新华成人外科正式从大外科转变为专业外科,初步形成了现代外科专科化的医疗体系。1999年,全志伟教授担任科室主任,面对科室发展滞缓的现状,进行了医疗分组,确定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了普外科的专科地位,并带领科室成为国内知名专科,为普外科亚专业的建设和学科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学科与国际外科发展趋势的接轨和同步做了充分的准备。

深挖潜力,强实品牌

2009年开始,刘颖斌教授开始担任科室主任,在医院领导的支持和政策的鼓励下,新华普外科设立了五个病区,确定了肝、胆胰、胃肠、腹壁疝、甲、乳、血管、伤口治疗八个亚专业。并根据每个普外科医生业务特长,进一步细化分成21个医疗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对独立运转,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病人得到了更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

亚专业建设布局完成后,新华普外学科建设逐渐深入,规模体量逐渐壮大,科研能力逐渐提升,专业特色逐渐彰显,科学管理越来越精细。普外科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跨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行列,年均手术量超过1万人次,成绩令人瞩目。目前新华医院普外科手术种类涵盖了普外科的所有疾病门类,肝脏、胆胰和胃肠外科这三个亚专业在临床规模和诊治技术上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胰腺癌一直被称为“癌中之王”,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有年轻化倾向,是一种发展迅速、生存期限短暂的恶性肿瘤。其中,起源于胰腺头部的恶性肿瘤最为凶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中,胰腺癌手术难度最高、争议最大,新华普外科向这个高难度领域发起了挑战。传统的手术方法容易残留癌细胞,只有50%的患者能达到根治,刘颖斌教授在国内率先倡导“胰头癌全系膜切除”的新理念。系膜是包绕着胰头前后侧方的神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组织。因为胰头深藏于腹腔后面,过去人们对胰头的认识还不清楚,认为没有系膜,因此清扫不干净。全系膜切除就是把所有潜在的、有转移倾向的神经丛和淋巴结全部切除。近年临床实践表明,全系膜切除显著提高了胰头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达到70%),使更多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机会。这一技术已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胃癌的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的第5位,其死亡率更是高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与肝癌。我国胃癌有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的特点。针对国内外对胃癌根治手术缺乏统一规范和流程的问题,新华普外总结了淋巴结清扫的策略,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三步法”胃癌根治术,学科带头人董平教授在全国胃癌手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该技术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化了手术步骤,提高了淋巴结清扫数目,节约了手术时间,改善了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因其简明易懂,特别适合基层医生学习和掌握,已在国内40余家单位被推广使用,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王雪峰主任牵头的消化道手术后复杂困难ERCP及胰腺外伤的内镜治疗,成功率在国内领先;张文杰教授开展的微创内镜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症、陈磊教授和董平教授等胃肠专家开展的腹腔镜胃癌根治、双镜下联合胃部分切除术等高难度技术,填补了医院空白;沈军教授领衔的高危患者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明显降低了高危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韩宝三教授开展的镂空式乳腺癌根治术,将保留功能和微创美学结合在一起;董谦教授等疝气专家积极开展腹腔镜下各种疝修补术;张生来教授、储冰峰教授提倡的个体化和综合治疗甲状腺癌疾患深得患者认可,杨一鹏医生等开展的腹腔镜甲状腺技术已形成独立特色;欧敬民教授在血管专科积累了丰富经验,患者都是慕名求医。此外,在临床上他们还开展了胰腺癌扩大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血管置换术、单独完整或联合脏器的肝尾叶切除术、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活体肝脏移植、腹腔镜进行复杂的胰腺或肝脏手术、难度极高的后腹膜肿瘤切除手术、上海地区首例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加快消化道肿瘤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刘颖斌教授还在云南、西藏等地建立多个“刘颖斌专家工作站”,与国内多家医院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应用新技术、新知识,充分发挥专家的高端人才作用,切实解决了制约当地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些技术难题,推动了合作单位普外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当地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刘颖斌教授还定期组织并带领科室临床医生,到偏远地区为贫困患者进行免费的诊治扶助,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注重科研,硕果累累

2013年7月,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合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兄弟单位普外科在胆道疾病方面的优势学科,新华医院牵头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研究所,由刘颖斌教授担任所长。2016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新华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专家论证、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由新华医院牵头、联合在胆道疾病诊治和研究方面各具特色的上海12家三甲医院,共同成立了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

在此基础上,经过上海市科委的反复论证和调研,普外科于2017年9月开始筹建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并于同年11月份正式获批立项建设。实验室确立了“以机制研究为基础,以转化医学为平台,构建胆道系统疾病防治和药物靶标筛选体系”的目标,形成了丰富的研究特色。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共有约1 200 m2的实验室,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动物模型平台、生化检测平台、分子靶标筛选平台、代谢组学检测平台、生物信息学平台。实验室可以在胆道疾病研究领域开展从基因、细胞到整体动物等各个层次上的功能和机制研究,如:构建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肿瘤发展及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先天性疾病的诊治、感染与结石及其成因的研究与治疗策略等。获得“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十余项,科研经费总计愈2 000万元。

2017年,刘颖斌教授领衔的“胆囊癌恶性生物特性模型构建及基于组学的分子机制研究”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胆囊癌侵袭转移模型构建与分子机制研究”获华夏医学一等奖、“胃癌的早期发现策略与手术创新”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还先后被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为胆道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思路、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在胆囊癌侵袭转移系列研究方面全世界1 000多篇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中,新华医院普外科就贡献了近100篇。

胆囊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等生物学特征,目前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总体预后极差。近年来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80%以上的胆囊癌患者生存不足1年,5年生存率仅为5%。

劉颖斌教授团队长期专注于胆囊癌基础及临床研究,2014年运用全基因组外显子和靶向测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系统阐述胆囊癌基因突变谱,发现驱动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了ErbB信号通路的突变与胆囊癌病人预后正相关。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扩大样本量继续深入挖掘胆囊癌致病机制,除了再次证明前次结果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发现ERBB2/ ERBB3基因突变明显促进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与胆囊癌的预后正相关。随后利用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药物干预等技术发现ERBB2/ ERBB3基因突变可以通过pi3k/ Akt信号通路上调PD-L1表达,进一步抑制正常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从而促进了胆囊癌免疫逃逸和肿瘤的进展。由于ERBB2/ ERBB3在多种肿瘤中异常激活,因此成为较为理想的抗癌药物靶标,多种ERBB受体的靶向药物已进入临床使用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这项研究为胆囊癌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这一重要发现,有望发现胆囊癌预防和治疗的新途径,也对未来进一步改善胆囊癌治疗现状、开展胆囊癌综合治疗具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新华医院普外科共获得国家级研究项目12项,市局级各类研究课题26项,发表SCI文章82篇、各类核心期刊110余篇;获专利发明共6项,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二等奖1项;涌现出一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医德标兵、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九龙医学奖等先进人物。

刘颖斌教授坚信:“未来癌症的治疗趋势将是综合治疗、精准治疗,通过多学科讨论,结合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方法开展治疗,当然手术仍然是给肿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则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砺术仁心”是刘颖斌教授提倡的科室文化,“砺术也是在砺心,只有仁心方有仁术。医学的人文性归根结底就是‘善良二字,对患者的善良必须体现在技术的不断磨砺中。做手术,不仅需要外科医生有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心——把对患者的‘心与医学的‘理融合在一起,像雕刻艺术品一样为患者服务。”

“60年的历史沉淀,是新华医院普外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老一辈为我们缔造的条件,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一如既往地洋溢着激情、激荡着梦想,锤炼新华普外科的内涵品牌、续写新华普外科下一个甲子的辉煌。”展望未来,刘颖斌教授眼里满是憧憬。

致谢:感谢新华医院普外科梅佳玮、陆雅香、王许安等老师对本文写作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猜你喜欢
胆囊癌新华普外科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乱发脾气的小熊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SDF-1与VEGF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