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塑造

2018-11-05 09:57白松涛仓诗建肖玥
科教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互联网+互联网

白松涛 仓诗建 肖玥

摘 要 加快校园文化发展,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以互联网为媒介,多样化的网络内容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根据互联网校园文化的特点,对现阶段高校的校园文化做出剖析,找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点,并以此为根据,进一步提出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互联网+” 校园文化 塑造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8.009

Abstract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choice of life path. Under the backdrop of "Internet +", using multiple forms of the Internet as a medium, multiple online contents giv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nd campus culture, we analyze the campus culture at the current stage and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Based on this, we further propose specific ways of combining the Internet and campus culture to mold unique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Internet +"; campus cultur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个背景下,现代高校教育也遇到了自我升级的新契机,“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当前“互联网+”展现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生态,将互联网平台作为载体,促进各行业的优化、成长、创新和再生。新形式、新成果和新思维接连不断地涌现并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片新生态。“互联网+”模式对当前社会不同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当“互联网+”应用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1]

1 “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特点

1.1 时代性与地域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相互摩擦、相互交融形成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受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层面影响,具有时代性。同时,不同地域的高校之间有各自特点,或多或少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例如,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地区的核心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当地人创新意识的提升,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片充满瓷器文化的地域中,许多高校开展了以陶瓷活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并结合互联网丰富的资源配置,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陶瓷的历史文化,培养了学生努力奋斗的品质。

1.2 教育性与娱乐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校园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教育性有了显著提高。教师授课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效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快捷便利。校园文化的身影寄存于丰富的表现形式中,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互联网+”下的校园文化具有娱乐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例如,通过代表校园形象的表情包、网页互动页面,不仅能够领略校园文化的精彩,也能多层次地传播校园文化。

1.3 普遍性与特殊性

文化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文化可以普遍共享,也可被不同个体所独占。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的途径与媒介早已不是当年的报纸、展板那么简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普遍性是當今高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高校文化的普遍性直观的通过两个层面展现:一是与社会文化普遍联系,二是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普遍联系。当前校园文化的发展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呈现爱国、爱校、爱人等理念。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化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而特殊性则体现在各高校具有各自的代表形象与价值导向。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培育作物作为校园文化,直接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特殊性。[2]

2 “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

2.1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乏善可陈,不具特色

校园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互相影响,高校之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导致学校之间的校园文化特点逐渐趋同。每个学校的历史内涵、培养方式、专业特点等方面都各有千秋,如何能在同领域中脱颖而出,以校园文化的展示来表现自身特色是现在遇到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与各地同学交流,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间接地会对与之进行比较。所以建设具备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体现高校的独特内涵与品质,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进一步追寻与探索。

2.2 大学校园文化与互联网关联较少

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互联网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层出不穷,各类交友互动、新奇有趣的APP不断地出现。而这些APP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大学生占据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大学生获取信息轻易地集中在这些平台中。[3]然而现阶段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与互联网关联较少,在实际中并没有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校园文化虽然通过网络传播与推广,但关注度依旧很少。

2.3 校园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得到有效监管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新媒体的技术迭代更新,校园文化在无规则、无秩序地传播与扩散,无法真正得到有效的监管。现阶段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错综复杂,海量的信息使学生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网络。没有营养、虚假的信息大量传播扩散,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有些高校花费大量資金创办自己的校园APP,旨在传播校园文化,然而实际有效信息却少之又少。同时,因为言论的自由度不能太松但也不能太紧,因此新媒体平台中审核制度对发布信息的真假性与随意性不能进行客观的评判,因此人们的交流互动愈加随意直接。当人们发表或传播信息时,他们往往有个人的主观意识,这使得他们可以自由地发布或传播信息,有时网络成为表达错误观点或不当言论的工具。[4]

3“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塑造

3.1 适合校园文化的“互联网+”特征

与传统的高校环境模式相比,“互联网+”的环境需要在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特质,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将学生关注的热点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可以加快校园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进程。“互联网+”的校园文化特征体现在:

第一,跨界融合。“+”则指跨界,整合交融。现代教育转型阶段,互联网作为新技术的突出体现,其在文化领域的跨界探索,既可以将传统文化需要的领域实时发掘扩展,又可以将优质文化从各类文化中提出凝练,发展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第二,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特质,更是为高校文化注入新动力的方式。在传承过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下的优质资源,拓展并优化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发挥创新的力量。

第三,开放生态。从“互联网+”的角度分析,生态是关键的基点,而开放是生态必不可少的。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摒弃限制创新的各种做法,把孤立的创新联系起来。这种开放生态应该通过一种可持续的、开源的和活跃的思维实现。

3.2 “互联网+”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塑造方式

第一,转变校园文化发展的工作思路。互联网平台为发展校园文化做好了各项准备,可以全面融入高校。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下,呈现各类校园文化信息,同时还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体系,准确地表现价值观。因而校园文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应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的展开。要将独立的个体根据特色分列成多种区域,再以校园文化的大体分类将每个区域结合成体系,逐步将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园文化发展体系。[5]

第二,重视校园新媒体传播的多样性。社会上许多媒体推出了各种APP客户端,很容易引起高校学生的持续关注。随着校园新媒体的大量涌现,这些新产物都表达了学生所期待或赞同的文化精神。因此高校需加强新媒体的力量,重视网络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先锋作用。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同寻常的意义是完成对大学生的精神道路的铺设,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发展形式,积极与学生取得有效且快速的联系,这非常有必要。高校应当支持“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新媒体的发展,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发展。

第三,文化表现力可以理解为文化成果所展示出来的感染力。传统的校园文化发展除了建筑风格的体现、环境规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等物质文化建设外,还有精神文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总是按照个人意愿传播信息。由于互联网传输载体丰富、速度迅捷,可随意发布、转发、删除,而其中的语言通常粗陋浅显,不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表现力,无法达到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 因此,加强“互联网+”下校园文化的表现力显得尤为重要。打造“互联网+”的校园平台,将校园文化表现的领域转移到网络,在表现性与内涵性等方面细心打磨,打造新的校园平台,规范校园形象。

4 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核,发展内涵独特、表现力强的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憧憬。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培育的温床,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保障,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节。抓住“互联网+”的大好机会,结合互联网创造优质的校园文化,耳濡目染地引导师生形成完善的思想行为意识,形成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在互联网新媒体下,应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宣传方式,深度挖掘发展校园文化,打造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伊武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 陈欣,王秀成.论“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7(4).

[3] 陈慧,张则栋,蒋正清.热力图在校园文化APP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7(15).

[4] 郑丽波.依托互联网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5] 韩雅丽.“互联网+双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互联网+互联网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