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全程导师制

2018-11-09 11:59陈鸣丽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陈鸣丽

摘 要 高职全程导师制是导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学习指导、能力指导、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更高效、长久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高职导师制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06

Abstract The whole-course tutor system is a personalized training model for teachers to conduc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study guidance, ability guidance,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whole course of high-level tutor system, aiming to explore a more efficient and long-term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utor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进行的个性化指导教育。1937年,竺可桢、费巩等在浙江大学首次推行导师制。早期的导师制只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主要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在科研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处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只做纲领式的引导,不做细化安排。在高校进行学年制改革,实行选修制与学分制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导师制被引入本科生和高职生教育。

高职全程导师制和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制不同,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对象不同;(2)年龄层次和文化程度不同;(3)终期检验考核标准不同。以上因素决定了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依赖度很高,导师不仅要做总指挥,还要参与演练,要求导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兼备极强责任心和处理学生各种琐碎事务的耐心,能指导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获得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就业。

1 高职全程导师制的适应性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脱离原有群际关系,缺乏新的学习目标,在经历入学的兴奋后容易陷入迷茫。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设定学习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这是入学阶段亟需解决的大问题。然而在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生师比失调;在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专业教师以班级进行授课,师生交流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的双创能力和个性化培养。

高职全程导师制即是对入校新生宣讲后,使其明白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实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选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导师要对学生进行导思、导学、导能、导业,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专业核心素养,提高专业综合技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差异化人才培养。

2 导师制人才培养工作内涵

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工作流程如下:(1)导师确定培养方向,并提供人才培养目标和详细的教学计划(导师培养计划表如表1所示)。学院根据导师提供的培养计划和导师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考察、挑选,构成导师资源库;(2)学院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宣讲,并组织学生依据自身职业兴趣进行申报;(3)导师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核、筛选,完成师生双选;(4)导师在为期三年共五个学期的时间段内,对学生导思、导学、到能、导业,展开综合能力培养;(5)导师制考核与总结。

3 高職全程导师制的先进性

(1)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丰富了学校办学经验。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培养内容和学生具体能力生成相对应。

(2)改革了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导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讨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和职业兴趣,展开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讨论等实践活动,学生成就感、自信心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更符合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了学生管理。全年级范围的遴选,打破以班级为主的授课模式;开创了辅导员管理模式为主,导师管理为辅的双重人才管理模式。

(4)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研一体的实践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导师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长期人生规划,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5)实现人的培养。导师制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潜移默化中以德育人。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引下,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摒弃功利心,戒除浮躁,激活学生内驱力,成为积极向上、有责任、有担当、诚实守信、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人的培养。

(6)为导师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提升了导师的科研能力和产出。高职全程导师制的本质就是一项人才培养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导师可以得到详实的人才培养科研数据和可靠的科研素材,为导师更进一步的科研计划做出了铺垫。

4 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及问题

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不少需要完善的问题:

(1)导师制的双向选择机制有待健全。入学之初,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不了解,学生只能通过研究方向来甄选导师。此时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熟,研究方向的选择停在想象层面,实际情况和理想状态可能存在巨大落差。另一方面,老师通过报名学生的自荐来遴选,方法单一,不足以考量学生综合能力。

(2)缺乏宽进严出的人才考核制度。目前,本学院规定:一位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4位,两位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6位,这使导师不得不在培养计划启动前确定入选学生名单,而诸如逆商等优秀品质并不能在短期内被发现。后期学生在碰到实践挫折后,以毕业实习、学业重等借口不参与实践,这些会直接导致培养计划的流产。

(3)激励机制不足。本学院早期的全程导师制,直接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帮助导师教、研一体地启动培养计划。目前的全程导师制以学时来进行量化。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任一实践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导师参与积极性不强,全程导师制的导师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4)终期考核指标不明晰。课题的结题没有以成果为导向,没有与重大技能竞赛相结合,考核需要具体化。

5 完善方案及措施

(1)建立高质量的导师资源库。长效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导师与时俱进,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知识,责任心强,能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培养计划,适时修订培养内容,让学生能通过老师,了解到行业发展新趋势,更好地构建职业生涯,快速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完善奖评机制。全程制长达三年,导师时间和精力付出多,量化导师的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导师在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之余有意愿参与导师制,是制度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因素。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内容,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3)实行宽进严出的人才遴选制度,建立学生、班主任、导师间的联动机制。通过班主任,导师能了解到学生的成绩、思想、个性和特长,可以招到满意的学生。学生也能通过班主任挑选心仪的导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选。

(4)将学長制引入导师制,以老带新,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格局,避免学生毕业后,导师研究工作出现人才断层的情况,形成良性循环。

(5)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加大激励力度,吸纳校外技能大师参与人才培养,通过深度的校企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规划职业生涯,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6)将技能竞赛引入培养计划,构成能力培养新目标,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了历练,提升了专业综合能力。

本学院从2013年开始探索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不少经验。2016年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农产品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纸条获得特等奖;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赛组中,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获得二等奖。虽然成果初现,但如何进一步激活导师的工作热情、完善导师和学生的双选制度,如何物化培养成果、正确评估,都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改进,只有切实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费巩.试行导师制之我见[N].浙大校刊,1940-07-20.

[2] 师素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21-223.

[3] 陈力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长效机制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6(159):33-36.

[4] 朱世杨,罗天宽,张小玲.高职种子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时间[J].经验交流,2018.35(3):129-13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