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的地社火

2018-11-12 19:42周志峰
延河(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火锣鼓门将

周志峰

从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是父亲最开心的日子,父亲成天沉浸在欢乐之中。

那些年,我们村的一个叫存毛的老汉会装扮社火。这存毛,当时六七十岁的样子,留着一拃长的头发,就像如今的妹妹头一般,我的印象中特别像前清刚刚剪了辫子的发型。他可是扫五穷、耍社火,样样在行。他家不知何朝何代遗留下来一大箱子戏衣,生旦净末丑的行头五花八门,锣鼓钹镲铰的乐器样样都有。他还会化妆,他画的角色惟妙惟肖,方圆三十里没人比得上。所以,那些年周家长梁的社火威名传四方,新年一过一些邻村就派人预约,一直排到大年十五,那火爆的场面可想而知。

父亲年年参与正月初五的扫五穷。扫五穷是陕南洋县特有的年节民俗文化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游走的地社火,顾名思义是扫除邪、怪、灾、病、贫五种魔障的祈福活动。初五一大早,父亲他们就要去村后的火星庙那棵大柏树下敬神装身。装身就是扮演神的角色,去给千家万户送吉祥平安,在当时很受人们敬重。我们村的扫五穷队常常装七角身:负责镇宅护院的一对把门将,高大威武,咄咄逼人;负责风调雨顺的土地爷爷,白眉白须,鹤发童颜;负责亨通财运的赵公元帅,彤面长髯,吉庆欢愉;负责扫除邪晦的毛女,粉面含春,身轻如飞;负责增丁添口的送生娘娘,杏眼圆圆,慈眉善目;负责除穷赐福的天官,德高望重,福泽临身;负责降妖除魔的孙猴子,聪明伶俐,神通广大。父亲的角色是毛女,被化妆成旦角的样子,眉心被点上一个大大的红点儿。他一手持笤帚,一手拿簸箕,头上的金银饰物,五颜六色,熠熠生辉,一走动便叮叮作响,一条长长的假辫子垂及腰背。

化妆完毕,集合队伍出发,六点多开始先从本村挨家挨户去扫,中午一点前务必结束。到一家门前了,两个把门将抡着鞭和锏首先跑将起来,把鞭和锏扎在左右的门庭上,另一只手上的鞭和锏高高扬起,做出击状,由土地爷甩着佛尘领路,依次是财神、天官、毛女、送生娘娘,孙猴子殿后。父亲进了家院或店铺,脚不停地跑,手不住地扫,为主人扫去陈年晦气,迎接新春吉祥。有时遇到老人、娃娃,父亲便上前反复扫其前胸后背,上上下下,意味祛病除邪。当各路神仙从主家撤退完毕,把门将方可撤离。就这样循环往复,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跑,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扫。队伍到哪,喧天的锣鼓跟到哪。扫一家,给一家的酬谢,家家都给。有的是三五毛角票,大部分是一大碗白米,或是一撮箕包谷,也有给柿皮、柿饼的。总之,宾主都乐呵呵的,脸上都洋溢着无尽的喜悦。

我们一群小伙伴跟着五穷满村跑。有时扯扯把门将的衣角,还没等他转身,轰得一下早跑远了;有时捋捋土地爷的胡子,逗得他拿拐杖追打我们;有时冲孙猴子做做鬼脸,让他来了兴致,把金箍棒舞上几个回合。渐渐大了,我们都参与其中,打锣的打锣,装身的装身,延续着老祖宗的传统。

最让父亲乐此不疲的是耍地社火。初五一过,存毛就筹备装扮村里的地社火队伍。这些演员白天休息,晚上去邻近的村子耍社火,一晚上两三个村子,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安神、送灯。地社火实际就是流传于我们这一带的一种传统春节民俗文化活动。耍社火的一班人穿上演戏的行头,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妆着不同的脸谱,穿着不同的服饰,扮着不同的角色,不得说话,只能依靠动作、手势等哑剧手段,演绎传统历史传说故事。它以短小精悍取胜,演员在场上绕8字或半边月,步伐也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属于一种小型舞蹈。

父亲和我都是耍地社火的骨干成员。我们每到一个村子,就选择一块足够大的场地,一般都是生产队的晒谷场,主家村庄早已在场子四角挂上大汽灯,照得灯火通明。我们的锣鼓一响,满村子的男女老少闻风而动,一齐提着马灯,涌向晒谷场看热闹,把表演场地围个水泄不通。

我和一个叫文革的伙伴首先出场。我俩扮演“罗刹娃”——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角色,演什么剧情——只记得我演哪吒,文革演孙猴子,我俩穿红戴绿,被装扮得天真可爱。上了场,我蹬风火轮,他抡金箍棒,左冲右突,你推我挡打将起来。我们时而打滚,时而翻跟头,时而你追我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接着是父亲表演的《马陷淤泥河》,讲的是一段隋唐瓦岗军英雄罗成马陷淤泥河,被隋军乱箭射死的悲壮故事。父亲扮演罗成,腰里系着纸糊的战马,却表演的一丝不苟,表现着罗成的临危不惧和大义凛然。

父亲还扮演了《千里送京娘》中的京娘。这是一出表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勇武仗义的传说。赵匡胤路遇烧香还愿被劫的年轻女子赵京娘,拔刀相助,迢迢千里送京娘回家。虽素不相识,却始终坐怀不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将赵京娘安全地从山西送到湖北的老家。赵匡胤凭自己这种仗义的好汉性格,勇闯九州,聚天下豪杰终成霸业。父亲饰的京娘含情、体贴、刚烈,竟看得观众泪眼婆娑。

除了表演队伍,还有一拨子人专门牵着一头大狮子——当然是两个人假扮的——挨家挨户耍狮子拜年,说些平安吉利的话,讨些或多或少的酬谢。

我和文革是社火队里年龄最小的演员。我们也只有开场的一出戏,演完看上一阵觉得瞌睡了,便找个稻草垛钻进去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说说悄悄话,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

好多次,从这个村移往那个村时,父亲都是从草垛里找见我们的。有一次,睡得迷迷糊糊的我觉得有人往我嘴里塞东西,睁开眼时原来是父亲将讨来的柿饼塞进我的嘴里喊我起身。怕天黑犯困,父亲往往背着我,随着团队摸往下一个村子。

每年的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六都是如此。只有在这些日子,父亲才总是乐呵呵的,享受着真正的快乐。正月十六一过,父亲便又开始忙活一年的生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地社火永远成为历史,父亲也作古了,但父亲的虔诚、敬畏,以及父亲的年味中,那种温情与快乐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构成一道挥之不去的独特的风景。

猜你喜欢
社火锣鼓门将
陇 州 社 火
陇州社火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陇州社火
社火,耍起来
比第3门将更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