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机制研究分析

2018-11-13 11:08翟梅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教育改革信息化

翟梅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传统的评价机制并没有注重评价机制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只是将评价作为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小模块。文章针对高校现行的学习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提出了一种升级版的基于过程的学习评价机制,并且以《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构建出具体的评价方案。实践证明,运用该学习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习评价;信息化;网络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6-0018-04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贯彻,如今高校在教学理念、管理手段和实践活动上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多数教师将学习评价视为教学之外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将其看作是教学的一部分[1]。

什么样的考核机制更能科学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什么样的成绩评价方式更能贴切地满足课程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运用信息技术提出基于过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一方面督促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各种学习技能;另一方面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效,促使教师根据学生表现不断改进其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校现行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弊端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大高校的考核方式大同小异,并不能正确体现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进步。考核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发生了偏差,存在很多弊端:

1.考核形式单调

高校现行的考核方式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实行的考核方式是课程的总成绩是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基本为70%和30%。对于平时成绩没有明文规定,有的教师只是根据上课考勤和自己对学生的大致印象来打分,导致一些学生的成绩和实际学习效果相差甚远。一些学校在考核管理上做了一些调整,将课程的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实验成绩三个部分,但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大部分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行的。这些传统考核方式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2.各门课程考核方式趋同,没有学科针对性

目前高校实行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全校统一的,所有的学科采取同样的考核方式,各个学院只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将各科成绩传上去即可,在此过程中忽略了不同课程在目标定位中的客观差异[2]。

每门课程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尤其文科和理工科的学习方式更是截然不同,学习目标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学科特色进行不同的考核方式的设计,做到为课程的考核“量体裁衣”,这样针对单门课程设置专属的考核方式会使教学成果更加明显。

3.对各种课程成绩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

各大高校对于课程成绩的评价几乎都一样,因此有了“60分万岁”这样类似的说法,这样的评价多年来已经成了隐形标准,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中,这种标准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然而这样的评判标准并不适合所有课程,对于有些课程,只需要设置合格和不合格的标准,并且合格的标准不一定是60分,甚至连课程的总分都不一定是100分。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更加清楚地根据自己的想法观察出学生的成绩层次分布情况。

4.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高校的考核方式单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主要的成绩就是期末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突击一下就可以,即使考不了高分但是想要及格也是非常容易的,于是放松了平时的学习,把精力集中在考試前几天的突击中。同时由于考试题型的单一,加上教师考试前也会透漏一些“重点”,导致有的学生即使是对该门课程一窍不通,但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通过考试,甚至还能得到高分。这种方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学习评价机制的创新

1.传统的考核管理方式

传统的高校考核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教务处下达统一的考核办法至各个院系,任课教师按照规定记录所带班级学生的平时成绩。到了期末的时候,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发布的统一要求来出试卷、阅卷、提交成绩。成绩出来后,学生可以查询成绩。这种考核管理模式注重学生对理论基础部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出勤、作业等平时表现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扮演配合教师完成考核管理的角色[4]。

2.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机制

针对传统的学习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高校所开课程的研究分析,提出新的学习评价机制如图2所示。目前高校都采用了学生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学生的生源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都可以在网上查询。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该机制可以应用到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中。教务处把权限下放到各个院系,院系选出每门课的主讲教师,并赋予主讲教师设置考核方式的权限。主讲教师设置该门课程独有的考核方式,一门课程可以包括多个考核单元,一个考核单元也可以包括多个考核子单元。再根据课程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设计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析方式。

在设置考核方式之前,针对某一门课程,主讲教师和所有任课教师应该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了解该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等。同时根据往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意见、应用情况、学校意见等研究该门课程学习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可以考虑多元化的方式,如表1列举了部分评价内容,对于文科类课程可以设置小论文、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堂发言等考核方式,而对于理工类课程可以设置实验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小组讨论、理论测验等考核方式。针对课程评价标准,可以设置拔尖、优秀、较好、一般、合格、差等划分方式。

各任课教师严格按照之前商定好的考核方式和分析方式来记录每一项成绩,待所有考核单元和子单元的成绩都统计完成之后,再按照相应的比例算法计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系统会通知学生和相关教师注意查看成绩。教师查看学生详细成绩,包括该门课程的所有单元和子单元的成绩,也能查看学生成绩等级分布情况等,同时学生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教师根据成绩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在什么地方擅长、什么地方薄弱,可以据此改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时考核并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分支。

四、以《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设置学习评价方案

首先,对《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从课程特点、课程目的、课程重点几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该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核心讲Java编程基础,既有丰富的理论特点,又有较强的操作性。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网络编辑的基本发展及技术规范,掌握基于Java的面向对象的编辑技术。重点培养学生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其次,根据对该课程的分析,该课程不能按照往常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一方面要考察到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也在考察范围之内。

综合上述所有对该课程的分析,就可以进行评价机制的设置,第一步设置《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总分,100分。第二步设置考核单元,根据《网络程序设计》课的特点设置了四个考核单元,分别是期末成绩、实验操作技能、团队成绩、平时表现,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第三步设置有子考核单元,其中团队成绩和平时表现存在考核子单元,具体数据如表3、表4所示。

最后,设置《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成绩分析方式,根据以往的学生成绩来看,成绩主要集中在70-80分阶段。为了将学生成绩层次明显化,在80分阶段设置的层次就较多。因此学生成绩等级的划分设置了4个等级,分别是理想表现、较好表现、一般表现、列入警示。如表5所示。

五、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相关介绍或培训,就能很快地上手。除了基本操作常识,还需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因为牵扯到设置一些考核方式,关于分数、比例、次数等一些具体参数,如果思维不清晰,设置这些考核就会有问题,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2)教师在设置考核之前要充分做好课程调研工作,应该是和其他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往年课程经验商讨出一套完整的方案。教师不能凭自己的想象随便设置,最后导致考核单元设置完成之后提交不成功,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就影响到下一步工作的进行,给教学工作带来挑战。

(3)教师设定好了考核方式,在没有录入成绩之前是可以修改的。但是一旦录入了成绩,就不能再修改了,因为如果已经录入了学生成绩,再要修改或删除考核单元的话,之前录入的成绩就会影响到计算最终的成绩,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删除成绩来解决,但这样的话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加很多。所以建议刚开始就设置好,之后尽量就不要修改了。

六、总结

将上述《网络程序设计》学习评价机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在上该门课程之前把有关课程的特点、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详细信息告诉学生,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把握,并且对自己学习该门课程制定计划。通过对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改革,学生不论是出于自己本身爱好该门课程,还是因为该评价机制使他们没有办法敷衍了事,从总体上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有明显的改善,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并且在实践操作方面相较于往年有了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习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必须的,本文提出新的学习评价机制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易进.建构促进教与学的课堂学习评价[J].教育学报,2013,9(5):61-67.

[2]魏非,肖立志.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评价设计:现状问题、内涵意义及优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94-99.

[3]周蕴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3(6):140-143.

[4]吴南中.理解课程——MOOC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3):29-33,88.

(編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教育改革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