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11-13 11:08杨志柯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杨志柯

摘 要:2017年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文章以高一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为例,结合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室爱、诠释爱、全是爱”为项目主题,从规划项目,培养信息意识素养;巧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实施项目,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借助评价表评价验收项目,注重公平公正和过程性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6-0021-04

一、引言

1.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1]这四个核心要素具有丰富的内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该学科培养学生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因此,整个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以此为主线,长期加以渗透,才能使学生达到应有的素养水平。

2.项目式教学

“基于项目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设定,让学生自主处理一个独立的项目,教师以引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辅助学生进行项目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评价验收项目,在项目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2]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凸显了新课标提倡的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走“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

那么,在具体实施上,我们如何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才能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呢?笔者基于自身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理解和教学实践,认为: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与学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又力所能及的内容进行项目设定,创设一定的情境,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与学生一起进行项目规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和约束,保证学生按照规划执行;最后,师生一起对项目验收、评价,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完成项目学习。下面,笔者以高一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学习为例,简述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

“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是教科版必修第五章的内容,“本节要求学生能采集和加工相关多媒体素材,了解多媒体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地选择恰当的工具进行采集加工,体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3]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在本章的学习中,只是单纯地将音频、视频、图像作为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进行任务学习,这一章的几个任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完全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完后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将这些知识整合起来,根据生活实际需要去完成一个包含了音频、视频和图像的完整作品。为此,笔者设计将本章的学习以一个项目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章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在本项目主题的选择上,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原则,结合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室爱、诠释爱、全是爱”为主题。

1.项目主题简介,落实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在2016年9月全面启用新校区,全体学生进行寄宿制管理。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经历全日制寄宿生活,根据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的反馈,存在一部分学生因生活习惯问题导致不适应寄宿生活,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笔者以此为背景,以“全室爱、诠释爱、全是爱”为项目主题,通过完成该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完成本章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利用该主题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寄宿生活,进行德育教育,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开展头脑风暴,规划项目,培养信息意识素养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网络下载的关于大学毕业留念的视频,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简单分析视频内容,明确告知学生本章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以该视频作为范例,使学生有一个明晰的成果展望。在给定了项目主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主题内涵,明确主题范围,规划作品内容,填写项目规划表(如表1所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性格、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对项目主题的理解、对项目的构思都会不一样,头脑风暴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快速思考,打破学生不愿开口的有效方式。项目规划表的填写引导整个小组对项目进行讨论、统一认识,也对项目的执行起规范引领的作用。表内的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是学科核心素养中信息意识培养的体现。

3.巧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实施项目,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根據项目规划,学生开始动手实施。一个好的作品,既离不开好的构思,也离不开扎实的制作技能。因此,学生要巧用“互联网+”资源实施项目,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一方面是虚拟空间上的资源,教师适当介绍学生观摩“广州数字教育城”中“广州市师生多媒体创作网站”和“E时代学生频道”上的优秀作品,或者互联网上其他合法途径的作品,藉此获取灵感,并强调版权意识,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另一方面是现实空间上的资源,教师提供导学案,学生根据需要,配合导学案自主完成知识技能学习,进而运用在作品创作中。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需要的技能超出了导学案的范围,教师及时对这些学习现象进行充分肯定,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提炼问题的关键词,自主进行网络搜索方法解决,个别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指导解决。而对于导学案范围内学生还是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教师要高度重视,采用适当的课堂讲授解决。笔者发现,这个时候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求知欲非常强烈,一学到的技能马上应用到解决问题中,记忆非常深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咨询者,当学生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顺利解决困惑,记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要深入课堂,约束学生,及时纠正学生偏离目标方向的举动,保证项目完成。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善学巧用,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4.借助评价表评价验收项目,注重公平公正和过程性评价

各小组完成项目后,依据项目规划的安排,在最后一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展示,评价验收项目,包括完成评价表(如表2、3所示)、作品展示、项目实施过程汇报等。这个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发现作品存在的问题,更是全面审视自己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升华。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对作品进行完善和修改,使作品更加适合项目要求,有利于增加学生成就感。最后,教师要回應主题的德育任务,强调同学间要团结友爱,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通过“锐捷云课堂”教学软件提交上来的作品统计,笔者任教的班级都完成了该项目作品的制作,约78%的作品是直接通过视频文件的方式展示作品,12%的作品通过PPT集中展示,10%的作品借助手机小视频软件在网络发布。该项目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是达成的。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作品完成比率是落后于本次统计的,从中反映出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式学习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会有良好的学习参与热情。

三、实践的思考

经历了项目式的学习,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分神的时间少了,比以前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也容易了,学生完成作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小组合作有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渗透,通过带有德育性质的项目学习,也促进了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

首先,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任务较快,造成时间有余,水平较低的学生又时间吃紧。还有些学生则干脆依赖小组其他同学,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因此,教师要尽量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深入课堂,既约束又要引导好学生,避免不必要的影响。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避免出现甩手掌柜的现象。

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项目主题需要临时组建项目小组,不必沿用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本项目中,因为主题有“室”的概念,因此,教师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室”的理解,自由组织小组,但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4人。从项目规划表和作品展示的内容看,大部分学生对“室”的理解都选择了“宿舍”,教师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这就打破了学习小组的限制,让同宿舍的同学组成该项目的小组,既利于作品完成,也利于实现主题设计初衷,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生活。

第三,基于项目的学习,往往包含了较多的教材内容,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和学情,然后寻找一个恰当的项目,尽量包含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完整地经历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寻找方法和资源—依计划实施—自我修订—完成问题解决,学生可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很好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关注各种学习资源,才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实施。

第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这些核心要素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课程教学中,一节课时往往只能渗透其中的某个素养,很难全部都渗透。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有所侧重,不能为了渗透素养而渗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趋势。通过实践探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式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渗透。而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梁锦明.信息技术课堂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37-39.

[3]张杰夫,贾立杰.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4]胡秀琴,王爱胜等.走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5]李艺,董玉琦.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6]朱熙春.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打造高效通用技术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2):63-64+66.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项目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