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娇红记》的审美价值

2018-11-14 23:12焦丽琴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悲剧冲突

焦丽琴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文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自身存在的依托和本质的规定,因为审美特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价值只有相对于审美经验才有意义, 而审美经验永远是个体性的。因而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种文学个体价值,它诉诸个体心理, 只在个人经验中实现, 却是在每个个体或大多数个体的经验中实现的。每个个体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产生的审美经验也不同,他们会受到那个时代背景的影响,会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影响。

《娇红记》故事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申纯因科举考试的失败,身心受到打击来到舅舅王文瑞家休养,遇到表妹娇娘,两人一见钟情。但申纯家境贫寒,成了两人在一起的阻碍,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换得舅舅的同意。在申纯求取功名之后,因为帅公子等外在因素和他们自身内因的阻碍,最终娇娘伤心而死,申纯也追随娇娘而去,两家父母被他们的情意所感动,最终将他们合葬。孟称舜充分吸收了前人小说戏曲的艺术成果,再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精心构撰了一场凄艳哀婉的爱情悲剧。

一、时代背景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嫌贫爱富,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思潮。当时金榜题名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把法力无边的尚方宝剑,无论碰上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危险窘境,都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朝廷官员为了附庸风雅,他们为自己的子嗣谋取高官福利,这就使得科举考试不公平,一大批知识分子仕途无望,难以实现胸中抱负。

孟称舜是那个时代的作家,他经历着政治腐败,朝纲混乱,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的黑暗时代。但他积极上进、维护儒学,却因科举的不公,而难以实现胸中抱负,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付诸于文字。作者注入自己对所处的明代现实的认识和痛恨,对晚明社会持全面的否定和攻击的态度。他从时代的高度,揭示了这部爱情剧的悲剧性,展现了主人公与社会现实和豪强权贵的斗争,进而展现出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理想的憧憬。

二、人物形象

(一)娇娘形象。娇娘与申纯的爱情是坎坷的,申纯遭到三次拒绝,与娇娘数次的分离,最终还是以悲剧而结束。娇娘面对爱情,经过深思熟虑后,有着痛切的感受,明确的认识,才作出选择,但是事与愿违,她只能进行生死斗争,最终慷慨殉情。在这一连串的行为中,娇娘既有着与崔莺莺、杜丽娘相同的性格,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生存环境的压制,封建思想的侵蚀,不允许她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当她在面对和申纯的爱情时,不敢与父母直接抵抗,在《婚拒》一出中说道:“提起婚姻事, 欲言待怎生。”“这都是咱红颜薄命, 要结婚姻, 则除向碧纱厨等。”面对毫无结果的婚姻,她只能消极对抗,以死成全自己的心愿。在《生离》一出中,说道:“不是我负心爹无始终,则我多情女戒命穷。”处于深闺,封建礼教思想的耳濡目染,最终只能以悲剧结束。

与同题材的佳人相比,娇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对伴侣的选择,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一见钟情,以及《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欲和生命的冲动不一样,她是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爱情观念——同心子,所谓“同心子”,是“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她没有因为帅公子家世显赫、高官爵位而屈服,她对封建婚烟提出挑战,表现出了叛逆的性格,最终却因不愿不孝,也不愿不忠而殉情。

(二)申纯形象。申纯处在嫌贫爱富,科举不公的黑暗时代,他并不热衷功名,但是为了爱情他只能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他说道:“不怕功名一世无,只怕姻缘一世虚。”以为在高中之后,就可以成就自己的姻缘。事实并非如此,可以说最终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是贵族的势力。

申纯对于娇娘的情意是深厚的,科举考试对他们来说,既是促成这段姻缘的契机,也是阻碍他们婚姻的拦路虎。如果当初申纯第一次科举考试就成功的话,说不定娇娘和申纯也就不会相遇,他们俩之间也就毫无爱情可言。如果王文瑞不介意申纯的出身,不让他去科举考试,娇娘和申纯也就结婚,帅公子也不会趁机而入,使苦命鸳鸯只能在仙界相聚。申纯在面对权势的压迫,父母之命的召回,舅舅数次的拒绝,他都没有屈服。对娇娘的殉情,他履行着诺言,最终陪她而去。

申纯虽然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对娇娘也是体贴爱惜,但是他为人轻薄、懦弱,没有柳梦梅和张生那样对爱情忠贞如一,他有着纨绔子弟的习气。他调戏侍女飞红,在《垢红》一出, 飞红唱道:“长伴着春风翠怀, 肠断也燕双柄。”申纯直接接道:“飞红妞, 休要肠断, 小生双栖何如。”言语中透露着他的轻薄。他不仅与丫鬟戏谑调笑,还与妓女丁怜怜有瓜葛,种种行为表现出其纨绔子弟的习气。当他得知娇娘许配给帅府之后,他并没有提出抗议,而是要一走了之,可见其懦弱的性格。

(三)飞红形象。飞红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复杂心理动向的人物,一个出身卑贱的女婢,她既有着婢女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娇红记》中的飞红与“红娘”和“梅香”一样都是出身卑微。飞红即使成为了王文瑞的小妾,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待遇,王文瑞仍旧将她视为女婢,没有给其与其他婢女不一样的权利。赵氏更是将飞红视为眼中钉。而娇娘也是,不像《西厢记》和《牡丹亭》中,小姐将自己的丫鬟视为自己的心腹。

飞红虽然难以逃脱婢女的命运,但是她为人善良,敢于争取人格平等,追求自己的爱情。面对娇娘的指责,敢于反抗。只是她明白申纯和娇娘的心意,便能克制自己的情感成全娇娘和申纯,可见她善良的一面。

三、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使戏剧情节更加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娇红记》中申纯与娇娘有着“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现代性爱情观,作者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娇娘与申纯所经历的磨难。《娇红记》成功地实现了爱情戏中由过去多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外部行动转向重在表现人物深层次的东西;作家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思想与精神。作者用喜剧来寄托理想,以悲剧来表现主人公对生活的向往。

全剧以申纯和娇娘间的爱情为主线,以帅公子和飞红等人的阻隔为副线,形成六组三角关系。作家将这六组三角关系自然生动地组织在一起,汇成一股激烈而复杂多变的戏剧冲突,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手腕,这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美好的愿望与黑暗的现实相碰撞,造成悲剧性的冲突。他们之所以以悲剧为结局,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有申纯和娇娘内心情与理的斗争,也有因战争原因申纯父亲催促其回家,王父对其求婚的拒绝,以及飞红从中作梗,妖迷的蛊惑,帅公子的逼婚等。种种因素造成他们的爱情悲剧,制造戏剧冲突,展示自由爱情和黑暗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四、结语

《娇红记》与同类题材中的爱情故事相比,有着他们的共性,但是在这些“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中,它有所突破,不仅提出独特情爱观——同心子,也提出爱情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相结合的三重悲剧观。它在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及戏剧冲突方面的成就,以及与封建婚烟制度决裂的彻底性,主题思想的普遍性和深刻性,使其在明代传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悲剧冲突
伟大的悲剧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科举考试”
猫的悲剧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近视的悲剧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