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群众调产业 聚集资源闯市场
——"三模式九做法"助力脱贫攻坚

2018-11-15 05:53孙蕙马红梅华姝安通
当代贵州 2018年36期
关键词:百香果农户村民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孙蕙 马红梅 华姝 安通

【联村党委】

抱团发展凝聚力量

袁端胜“上大学”了!

“不只我一个人,还有麻怀、董架等4个村子共50个人参加这次学习。”8月20日中午,在贵州大学,刚下课的袁端胜显得很神气,手里拿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几天的学习内容。

“这次学习的课程安排有种养殖技术、如何做好市场营销、怎样更好地与客户对接沟通等,这些知识对发展产业非常有用。”袁端胜告诉记者,此次学习由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联村党委组织,贵州大学免费提供食宿,邀请了相关专家对村民们进行培训。

袁端胜是麻怀村“创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贫困户到合作社的负责人,袁端胜感触颇深。

2017年,一直在福建打工的袁端胜决定回家创业,养殖黑毛猪。但他在修建养殖场和购买设备后,积蓄所剩无几,连购买种猪的资金都不够,袁端胜急得直挠头。

2018年,由麻怀村牵头,联合临近3个村寨,成立了“1+3”联村党委,打破村寨间的空间壁垒,整合各村资源成立合作社,走合并联营、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联村党委的引导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各村有养殖意愿的村民都可以入股合作社共同发展,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袁端胜回忆。

如今,袁端胜的合作社面积已扩大到2000平方米,养殖黑毛猪1000余头,他计划在年底增加到2000头,预计收入有200余万元。

“在联村党委的引导帮助下,联合村找到了发展方向,发展不再是每个村民的单打独斗,实现了抱团发展。既圆了如袁端胜一样的创业能人的创业梦,又带动了村民们共同致富,可谓一举多得。”麻怀村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介绍,联村党委通过组织联建、文明联建、产业联抓“三联”模式,为各村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助推乡风文明,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启示

联村党委找准了党组织设置和农村发展的结合点,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推动各类资源聚合,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小而散”等问题。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对联村党委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探索实体化运作的形式,最大限度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村社联建】

群众致富心中有底

“入股合作社后,咱们自己当股东,共同管理,参与分红。”

“没钱怎么入股?”

“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入股形式多样。”

“如果合作社没赚钱咋办?”

“合作社不盈利,我们决不领取一分钱报酬。”

五年前的一次村民大会上,面对村民们的提问,三穗县颇洞村支“两委”班子一一作答,并作出承诺。

围绕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颇洞村提出“能人治村、能人富村、能人兴村”的理念,让村民们发展自己的产业,把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

“颇洞村积极探索将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社联建’发展模式。”颇洞村联合党委第一书记张清凯介绍,党支部与专业合作社成员实行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监事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主任兼任合作社监事员。

2014年8月,颇洞村第一家“村社联建”合作社——三穗县农峰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顺利组建,共募集股金301万元,参与股民296户1480人。到年底,合作社盈利229万元,股民累计分红110万元。

“我家入股3亩地,加上我和丈夫在基地打工的务工费,那一年就收入5万元。”村民郑茂菊笑着说,自己入股当股东,还有村干部带着村民们干,有信心走上致富路。

目前,颇洞村党支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现已组建跨3个乡镇和10个中心村的颇洞联合党委,涵盖精品水果、食品加工、餐饮等领域的“村社联建”合作社10余家,社员5000余人,带动群众1万余人。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右一)指导菇农进行食用菌生产。(黔南州委组织部供图)

“通过‘村社联建’这个载体,今年,颇洞村将村里12家合作社和8家公司组建成颇洞集团公司,时机成熟后集团公司还将上市。”张清凯介绍。

启示

村社联建由村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实行交叉任职,既发挥了党组织组织动员、凝聚人心的优势,又发挥了合作社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把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思想动员】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织金县板桥镇白果村,四面环山,举目翠绿,历经1200余年风雨的银杏树屹立不倒,巍为壮观。

这里不仅风景美,而且党风正、民风淳,处处都是“好声音”。

村干部带头讲、聘请各类专家进村讲、邀请本村能人上台讲……白果村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内容,每月开展现场讲习和专题授课,开阔群众视野,转变发展观念。

织金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动群众发展茶产业,为群众提供了一条增收路径。图为村民在双堰街道乌蒙利民茶场采茶。(白青茂 / 摄)

“秋伏天气一定要特别注意猪圈的温度,上午11点之前要紧闭厂房门窗,保持温度;上午11点之后要打开门窗,透气散热;温度太低或者太高都有可能使猪生病。”

8月21日晚上8点左右,晚饭后的白果村广场早已汇集了许多前来散步的村民。村里的致富能人李良伦向村委会借来了话筒和音响,开始讲习生猪养殖技术。

“最近早晚温差大,我担心有的村民养不好猪。”李良伦说,今天必须把秋伏天养猪的注意事项传递给乡亲们,避免操作不当带来损失。

李良伦今年48岁,是白果村的生猪养殖带头人。多年理论与实践,李良伦总结出许多经验。2017年7月,白果村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李良伦凭借丰富的养殖技术当选为第一批讲习员。

“我认真学政策,总结养殖经验,就是要当好人民的讲习员,不辜负党的信任。”李良伦说。

据了解,白果村多举措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用好村级大喇叭,每天早、中、晚3次让群众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能听到新思想、新政策、新技术;用好“云上课堂”,创建微信群,及时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产业发展知识等信息,群众也可以在群里了解全村发展情况、交流发展经验、咨询技术难题……

启示

组织发动群众,重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及时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政策传达到每家每户,让群众得到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

【农校对接】

产销无忧生活美

8月21日,走进石阡县甘溪乡铺溪村,烈日下的辣椒更加火红夺目。采摘、分拣、装袋、上车,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明天上午要把500斤辣椒运到贵州师范大学,必须抓紧时间采摘。”村民王礼政笑着说,现在都是按订单提前备货,客户上门拉,省心多了。

甘溪乡铺溪村气温适宜,水源丰富,村民们都习惯种植蔬菜,可种的人多了,销售就犯了难,因市场局限,很多菜农不但赚不了钱,还赔了劳力。

抓住定点帮扶的契机,石阡县把目光投向贵州师范大学11个食堂,按照“高校食堂+政府扶贫平台+扶贫基地+订单”模式,学校后勤服务集团根据师生餐饮需求,发布采购订单到石阡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按单拟定农产品生产计划,分发到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或各扶贫生产基地,按需生产农产品。

“去年我家30万棒食用菌全部销往贵州师范大学,按订单协议价格卖的菌子,收入总算有了保障。”王礼政非常感激这种订单种植模式。

去年来,贵州师范大学以校农结合方式定点定价采购石阡县甘溪乡蔬菜,实现订单销售。图为甘溪乡铺溪村村民正将辣椒称重装车。(石阡县委组织部供图)

今年,王礼政又流转了10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辣椒,现已收到贵州师范大学3000斤的订单。

“今年辣椒是按1元每斤卖给贵州师范大学,加上5000斤小白菜订单,一共可收入1.3万多元。”王礼政告诉记者,通过种植蔬菜,她家脱了贫。

“现在我们一家人搬进了新房,购置了新家具,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王礼政笑声爽朗。

据了解,今年来,石阡县累计向贵州师范大学配送蔬菜、蛋品、调味品共6批次,产值近90万元,惠及8个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受益贫困户682户,户均增收600余元。

启示

依托政府平台、帮扶力量等开展“农校对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这种惠农惠校的直销模式,核心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以法律合约制约农校双方,保证长期稳定供应;关键是产业要上规模,产品质量过硬,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重点是要依托第三方的信息协作平台,让供给方和需要方能够快速发布生产信息、需求信息。

【电商销售】

降成本抢先机

8月以来,册亨县岩架镇洛王村坝修组村民罗福辉都特别忙。

他种植的100多亩香蕉绝大多数开始挂果。

“亩产最高4000斤,按每斤0.8元计算,年收入有30万元,除去成本,一年净赚十来万。”罗福辉一边组织工人收割香蕉,一边说。

香蕉种植大户罗福辉明晰的经济账背后,离不开当地电商平台的支撑。

2016年,岩架镇成立册亨县兴贵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香蕉产业扶贫”新模式。2017年3月,合作社与县邮政局的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全镇香蕉远销广东、北京、黑龙江、上海等20多个地区,销售总额达148万元。

“如果没有电商平台,我的香蕉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销量,我可能还在广东打工。”罗福辉说。

自2008年起,罗福辉便将三个孩子留在家里,与妻子一道远赴广东湛江打工。

“那时候为了省车费,一年只回一趟家,晚上想起家里的孩子我就流泪,太对不起他们了。”罗福辉叹息着说:“在外待了几年,我实在受不了了,太想念孩子,索性一咬牙带着妻子回家种香蕉。”

回家后,罗福辉种了几年香蕉,但收效甚微。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销售上,一是价钱上不去,二是销路太窄。”罗福辉仍然记得2015年,他种的80亩香蕉品相好,口味佳,但由于销路不畅,眼看着30多吨香蕉烂在地里,罗福辉流下了眼泪,这一年白忙活了。

“2016年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村里种植的香蕉基本放在电商平台上卖,不仅卖的多卖得好,还卖得远了。我家之前种植香蕉贷的款,今年可以还清了。”有电商平台解决销售之忧,罗福辉信心满满。

启示

农村电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上销售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电商,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入手,打造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品牌,降低物流成本,抢占市场先机。

【企业带动】

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务川自治县柏村镇后坝村是一个具有养羊传统的小山村,2014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农业龙头企业申吉美羊羊公司,引导帮助村民们发展肉羊养殖。

今年36岁的秦洪是土生土长的后坝村人,近年来,在申吉美羊羊公司的带动下,秦洪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户。

初见秦洪,他正给自家100余只涪羊准备午餐。

“我的涪羊都是从申吉美羊羊公司免费认领的,与公司签订产销协议后我负责喂养,出栏后卖给公司。”秦洪告诉记者。光是今年初,申吉美羊羊公司就回收了秦洪家的96只涪羊,让他赚了近4万元。

申吉美羊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务川自治县从上海引进的集种植、养殖、销售到终端消费于一体的畜牧业全产业链企业。入驻后坝村后,企业建起了1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存栏种羊3000余只。

“入驻后坝村,就是想利用这里优良的饲养环境养出优质的羊羔,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申吉美羊羊公司总经理吉松林说。

申吉美羊羊公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后坝村争取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将上海援建项目资金150万元量化入股企业,村集体每年以6万元租金租借圈舍给申吉美羊羊公司,公司免费提供1000只羊给147户贫困户养殖并负责回收,实现产与销的无缝对接,而农户只管产不管销,也解除了后顾之忧。

2017年,后坝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1万元增加到24万元。

启示

“企业带动”主要是依托企业的销售资源和平台,实现产与销的无缝对接,让农户只管产不管销,解除农户“产、销”后顾之忧。在引进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依法依规,兼顾各方利益,坚决防止“富老板不富百姓”的情况发生。

【资产量化】

好政策带来好生活

8月21日,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村民邹品刚起了个大早。

“你待会儿打个电话给厂家,让他们送货过来,牙膏、可乐、抽纸都快卖完了。”去店里打扫卫生前,他嘱咐妻子。

近年来,邹品刚百货店的生意很火爆,商品常常供不应求。这一切得益于木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2013年来,大方县木寨村借力民族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资源开展“七权”同确,经过划界指界、按印确认、公示公告等程序,动员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让其获得更多收益。经过动员,邹品刚以每亩3.2万元的价格将自家闲置的1.5亩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

自2016年起,合作社开始向股民分红。邹品刚2016年获得分红400元,2017年获得分红600元,此后他获得的分红将逐年递增。除此之外,随着村里游客增多,邹品刚的百货店目前每月利润超过6000元。

这在6年前,邹品刚想都不敢想。那时,他在县城做小生意,没能力租店面,只能占道经营,遇到城管常常东躲西蹿。2009年他因生病,不得不和妻子回老家养病。期间,他们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2012年,当地政府帮助他开起了百货店,起初百货店生意冷清,但随着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慢慢有了起色。这一年,邹品刚39岁。

“39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39岁前,我的生活颠沛流离;39岁后,我的生活安稳幸福。”邹品刚感叹,“政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生活。”

启示

资产量化,把“多头分散”的农村闲置“死”资源、政府项目资金、帮扶资金“统筹集中”,使用方式由“直补发放”向“入股补贴”转变,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解决了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问题。

【契约订单】

兜底销售降低风险

“去年按照贵州鲁容惠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里合作社签订的合同要求,我们种了1300亩百香果,这几天已开始采摘。”8月22日,记者在贞丰县鲁容乡板绕村见到村民罗照文时,他正忙着摘百香果。

罗照文是板绕村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4年退伍回乡后,他种植了30亩琯溪蜜柚。几年来,他也曾想过扩大种植面积,但因销售渠道有限,不得不打消念头。

“去年,板绕村党支部结合村情,组织党员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代表成立板绕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我毫不犹豫入股10亩地加入合作社。”

罗照文“毫不犹豫”的底气来源于村里契约订单的实施。

按照全省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板绕村探索实施一平台、三统一、六增收“136”增收机制,形成由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单,合作社按照订单统一安排农户种植,公司负责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

“公司按照每亩4000元的价格与合作社签订了百香果收购订单,降低了市场风险,提增了发展信心。”罗照文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技术上的难题,还有国家、省里的权威专家和技术团队帮助指导。

“有企业兜底销售作后盾,板绕村党支部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的‘三统一’模式,确定了产业发展思路,带动全村290余户农户入股合作社。”罗照文说,今年3月,合作社248名社员分红39万元,人均1573元。

契约订单模式实施后,板绕村充分考虑、平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就地就业、回收经营、自主种植、庭院经济、二次分配6个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启示

通过契约订单联结,解决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用法律保护农户和企业双方的利益、维系双方关系。这种方式既为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又可减少市场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目前,贞丰县鲁容乡百香果科技示范基地的百香果已成熟上市。图为板绕村村民采摘百香果等待公司前来收购。(贞丰县鲁容乡党政办供图)

【反租倒包】

“租”回流转的土地当老板

“党建引领,合股联营”,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图为镇宁简嘎乡喜妹村村民采摘百香果。(伍发扬 / 摄)

“反租倒包就是我把已经产生收益的土地承包下来,负责把它管护好,合作社负责销售,这样我就可以分得土地产生的一半收益。”提起反租倒包,镇宁自治县简嘎乡播西村村民王兵说得头头是道。

王兵今年41岁,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的土地都用来种庄稼,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

“同样一亩地,用来种粮食,投入大、收入小。流转到合作社发展产业,一年流转费就有近4000元,还可以在产业园务工挣钱。”王兵思想活络,村合作社号召大家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时候,便积极参与。

据了解,播西村按照“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以田600元一亩、地200元一亩、坡地50元至120元一亩的标准统一流转农户土地,一次性付3年租金给农户,统一种植百香果、桉树、蜂糖李等。

为推动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播西村结合实际,在全村推广反租倒包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通过租赁形式集中到集体,统一规划布局,扩大生产规模,之后将土地再“承包”给农户生产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产业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合作社除了优先聘请流转土地的农户除草、施肥、剪枝,支付劳务费外,还根据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意愿,将百香果、桉树、蜂糖李倒包给农户管理。合作社负责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待挂果成熟之后,再进行统一销售。

“土地倒包给农户之后产生的效益,按是否属于贫困户进行不同比例的分红。”播西村第一书记王凯向记者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所承包经营产业获得利润的50%进行分红,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所承包经营产业获得利润的40%进行分红。

“村里已种下210亩百香果,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反租倒包政策,我听了十分心动。”王兵说,他准备从明年开始,承包10亩百香果,跟着合作社好好发展产业。

目前,播西村已挂果的210亩百香果、蜂糖李已按计划倒包给106户农户。

启示

反租倒包有效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让有种植特长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后,能继续发挥特长,依靠土地从事生产,也让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省了心,解放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品牌、市场等环节上去。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平等、信息对称的合作机制,保障农户利益,防止农户陷入易转难包、低转高包的困境。

猜你喜欢
百香果农户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落叶在跳舞
莫兰迪的夏天
会抒情的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