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陌生化理论构建灵动课堂

2018-11-17 06:06张丽
学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应用

张丽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陌生化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构建一个灵动、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88

“陌生化”是二十世纪文艺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它的创立者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奠基人什克洛夫斯基。他最早意识到“人的感觉对于熟悉的形式易于麻痹”,认为“‘陌生化是克服这种感知机械性的强心剂”“应以陌生而新奇的形式激发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1]。

笔者认为,将陌生化理论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构建一个更为灵动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能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跳出日常视角,重新审视文本。陌生化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手段。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陌生的“入口”,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借助陌生化理论,在上课伊始,用新颖有效的导入方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描写细腻,蕴涵人生哲理的散文。不少教师都是从文题导入的:“这是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宗璞借紫藤萝表达对人生怎样的理解?”这样太过陈旧的“入口”很显然没法让所有学生“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曾文彦老师在上课伊始就展现给了学生一个陌生而唯美的入口:

今天在这个微冷的天气里我走过来,一路上还是看到有花。我就在想,其实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花。花就是一种陪伴,一种熏陶,一种装点,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看花。我的学生告诉我,花是有“花语”的,她曾经写过“花语”,我选了大家熟悉的四种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念一下。

玫瑰——生命的過程是法西斯的,但她的目的却是柔情的。

樱花——在最灿烂的时候败落,美人迟暮,暗香残留。

向日葵——盛夏最无心计的花朵,花意烂漫,追梦执著。

蒲公英——飘摇,离别,流亡,活得盲目而勇敢。

我的学生是这样解释的:“花语,是我在看见植物时感受到的它的独特的生命和心灵。”所以,在她的笔下,花朵的心事吹弹可破。今天,我们就跟着她一起来读“花语”,走进紫藤萝的心灵里去。

曾老师将“花语”作为教学的入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那些爱花的少男少女们,也调整了学生的注意力,酝酿了课堂气氛,使之后的教学顺利推进。

二、陌生的流程,激活学生思维

每节课都是相同的流程,时间久了,教师的课堂已无悬念,学生也就兴味索然。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呢?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摒弃固有的经验,重新研读文本,找到学生理解上的盲点,设计出新颖、陌生的教学流程,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范进中举》篇幅较长,在学生读完课文后,通常的教学流程是: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来了解社会现状,了解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思考喜极而疯说明的问题,归纳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最后和另一个人物形象孔乙己进行比较。教师讲得累,学生没兴趣,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再度教这篇小说时,我不再循规蹈矩,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流程:

根据节选文段的描述想象范进的外貌并和原著比较;思考范进中举后哪些方面“好了”并在“好了”后补充范进的心理;思考“喜极而疯”的描述是否真实;出示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中的一段记载,思考作者为何将“心理疗法”改为胡屠户的“一巴掌”;将《孔乙己》中的“笑”和《范进中举》中的“笑”进行比较,并思考范进若一生未能中举是否会和孔乙己的命运相同。

新的教学流程将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解决的问题舍弃了,问题的设计关照了文本的重点和学生理解上的盲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陌生的“教学流程”是对固有模式的突破,体现了教师整合文本的能力。

三、陌生的策略,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许多经典文本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隔阂,学生心理与作者心理的错位,使得学生难以把握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陌生化理论的引领下,用陌生的策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叙述得相当简洁,没有人物心理,也没有语段来抒发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学生面对文本极其平淡甚至看似啰唆的叙述,是很难体会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的。孙绍振先生曾指出:“要进入作品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揭示出矛盾,提出问题。没有矛盾,就不能提出问题,也就不能摆脱被动。”[2]父母的心的伟大与父母出卖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矛盾。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解开这一谜团,学生是无法发自内心体会到这份爱的崇高的。于是在课堂上,我采用了“揭示作品矛盾”这一陌生的策略,用陌生化造成的“惊奇”来唤醒学生蒙蔽的感官:“同学们刚才说文章体现了父母之心的伟大,可是,文章的主要篇幅却是在写父母是如何出卖自己的孩子的。想一想,既然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他们不从一开始就拒绝贵妇人的要求?这样写不是更能体现这份爱的坚定吗?”学生在惊讶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之后,进入了作品的情境之中,了解了写作特点。我又进一步追问:“这对夫妇经过商议决定送走一个孩子,这是理性的思考,并非草率的决定。但后来,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进而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人物的“对话”——解读人物心理的唯一密码。最终,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亲情至高无上、超越一切的特点。

综上所述,变熟悉为陌生,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在陌生化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探索与尝试,打造一个灵动、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蕾.两种陌生化理论比较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122.

[2]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09.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